人民广场每天进步一点点持续输出需要动力

玩玩而已,何必认真

2025-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求醍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些年,人格测试越炒越热,似乎已经成为了朋友小聚时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当他们知道我在修习心理学的时候,总爱问我一些关于MBTI测试的问题。

说实话,那时候我自己都没有测过MBTI,我隐隐地觉得MBTI纯属娱乐,没什么可信度。

我知道的是,教科书级别的人格测试有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大五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还有艾森克人格问卷。

当然,这些严肃的人格测验适用于学术研究和医学诊断,但是不会成为社交场合上热议的话题。唯有MBTI这种易于理解的颇具娱乐性质的测验才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尽管它并不具有科学性。

MBTI测试的创始人伊莎贝尔及其母亲都是精神分析学家荣格的粉丝,她们善于思辨,算是心理学爱好者,她们将荣格的人格理论和自己的思考进行了整合,形成了MBTI测试。

尽管MBTI测试风靡一时,很多企业常在应聘和选拔人才时参考MBTI测试结果,但是,MBTI测试存在很多争议。最大的问题在于它缺乏科学性,没有实证研究支持。不仅是因为伊莎贝尔母女不具备专业的心理学背景,而且这套测验没有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

我们前面提到的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大五人格测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还有艾森克人格问卷,都是学界高度认可的权威级人格测试。

但正是由于这些测验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所以很难做到通俗易懂,不够直白,不够浅显,很难被大众所广泛传播,而MBTI测试弥补了这个缺陷。

实际上,对于多数人来说,人格测试只是一种娱乐工具和社交工具而已。探讨人格测试结果,其实是人们在紧绷的工作状态之外寻找一些轻松的共鸣。

换句话说,人格测试是当下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产物。相比于科学属性,人们更看重它的社交属性。

以前,当朋友门问我关于MBTI测试的事情,我会向他们解释这个测试的背景和信效度漏洞。

但是,后来我渐渐发现,大家并不关心测试是否科学,毕竟大家都不是为了学习,而是为了社交和娱乐才玩人格测试的。

所以,后来,我也做了这项测试,发现测试结果和小时候在游戏平台或者星座馆测得差不多,挺好玩的,怪不得大家都爱玩。毕竟,当今社会,我们的社交需求是极强的。

除了MBTI测试之外,各个网络平台的性格测试层出不穷,当然,这些性格测试几乎没有科学性可言,纯粹是迎合人们的社交需求。

但是,社交需求也是正经需求,而且隐含着巨大的商机,所以这类测试存在的合理性是毋庸置疑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