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制造想法散文

昨天的英雄(自荐好文)

2019-03-16  本文已影响49人  渐行渐知

昨 天 的 英 雄

——谨以此文献给对越自卫反击作战中伤亡的战友们!

作者:朱铭

简介:作者朱铭是我的老领导,携笔从戎,参加越战,一生报国。十几年前作此文,荣获“中国新闻奖”“长征文艺奖”。每次读此文,皆有五脏剧痛之感。英雄之殇,当为国殇!期望朋友们虽在和平、不忘英雄、怀念英雄、敬仰英雄!

他25岁的时候,我正好15岁。

那是1979年,我读高中。坐在台下全神贯注地盯着台上。他是学校请来作报告的战斗英雄。

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他在台上激情澎湃地宣讲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故事,台下,一片片哭泣的声响此起彼伏。

在一次攻打某高地时,敌人不停地扫射,面对久攻不下的山头,他抱着炸药包冲上前扔了过去,随着一声巨响,敌人的枪声停了,他的右眼球被炸了出来、左脚板被炸飞,永远地留在南国那片热土的蓠蓠青草之下……

“太伟大了!我一定去当兵!”当天的日记里,我写下了:路漫漫我与军人最亲,山巍巍我与红星最亮。

他35岁的时候,我25岁。

这时我已地方大学毕业到了部队,经军队院校培训后,参加了1984年云南老山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后又到北京工作。

春节到了,满怀喜悦回老家陪父母过年。如果不是同学介绍他是当年的战斗英雄,我是一点也认不出他了。同学指着埋头在一个名叫“薛湖牌水煎包”小摊边的他说:“还记得吗,他到咱们学校作过报告。和你一样参过战。他参加的是1979年,你参加的是1984年;他打的是越南,你也是。”他紧锁的眉头不曾张开,脸上怎么也看不出10年前那个高大威猛、蓬勃昂扬的英雄的影子。

我好几次想走过去跟他说几句话。聊一聊虽年代有异,但一样敌人的战斗经历,看着他专心致志抽烟的样子,始终没能迈开腿走过去。也许因为,实在想不出该从何说起、说些什么。

他45岁的时候,我35岁。

带着爱人、孩子回故乡探亲。他在我父母亲居住的小区门口摆了个摊,还是卖“薛湖牌水煎包”,儿子吵着要吃。我先认出了他的眼,惊诧地再看他的脚,恍若隔世般,已然十分陌生了。

儿子吃着香香的水煎包,而我的心却如波涛一样的汹涌澎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忍不住悄悄告诉儿子,卖水煎包的打过仗,是一个战斗英雄。儿子懵懂地吵闹着,要去看英雄。我带着儿子折回去,儿子仔细看着那没了右眼和残缺左腿的他,然后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我匆忙带着儿子离开。一边哄着儿子,一边回忆自己第一次看见他的情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酸楚涌上心头、喷薄而出。

我还记得当时听完报告回到家,无数次地把故事讲给周围的人听,形象地描述着那种悲壮与豪迈,激情与惨烈!

他55岁的时候,我45岁。

突然有一天,在上班的路上,通过机关大院门口时,透过车窗在黑压压一片上访人群中,猛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时间差点想不出他是谁。原来他是到总部咨询落实有关政策的。

我把他请到办公室,倒了杯茶水,他受宠若惊地捧着,不知道为何受到如此礼遇,越发忐忑与惶恐,半小时说了不下20次谢谢。我打了两个电话,一个是打到信访部门,找到了负责此事的战友,一个是打到老家市政府,找到了老家的市长。他的问题顺利解决了。

我似乎了却一份心事却又泪眼迷蒙地望着他佝偻着背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他真的曾经是个英雄吗?”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是那么苍白、茫然以致无力。我努力地想把这一切交给遗忘。

我46岁的时候,他已经不在了。

那是去年,因父亲病重回乡探视。一天,我在陪护父亲的病床前看当地的报纸,他的照片突然映入眼帘。犹如被雷击般,手中的茶杯砰的一声落在地上。报道说:在他摆摊附近的一个超市里,来了一伙劫匪,围观的人许多,挺身而出的只有他。搏斗中,他被刺数刀身亡。

全市各媒体集中宣传了他的英雄事迹。报道还提到他的右眼及左脚。一瞬间,泪水又模糊了我的眼睛,恍如30年前,坐在台下仰望、倾听、感动,不能自己的抽泣。

我把这个英雄的故事讲给病床上的父亲。老人是“抗日战争扛的枪,解放战争受了伤。”对战斗英雄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他若有所思地说:“英雄就是英雄!我已经注意到他了,实在难得。相信今天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这些昨天的英雄。”

此时此刻,我仍然为昨天英雄的遽然而逝不能自拔。英雄走了,毫无惆怅也了无牵挂地离开了这个纷繁多变的世界,留给后来人的,却是无法述说的隐痛……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这是著名人士郁达夫说过的话。

如果站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你会深深鞠上一躬,纪念那些无名的英烈吗?

那是你的父辈!

那是国之精魄!

那是民族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