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心理婚姻育儿

改变有迹可循

2018-05-08  本文已影响42人  张善实

这两天重读齐普.希思兄弟的《瞬变》,我也开始深入思考我们为什么抗拒改变,书中的方法有效吗?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一、我们为什么会抗拒改变,

一般有如此几种情况,对应着希思兄弟给出的影响我们改变的三个事实:

1.当前的成功掩盖了问题,使人认为改变是锦上添花,降低了改变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比如一家企业在仍然大幅盈利的情况下,不会着急改变以应对新的市场变化,比如柯达和诺基亚,他们一个没有搭上数码摄影的快车,一个没有搭上智能手机的快车,就是因为其当下的成功阻碍了应对未来的改变。

这就是本书中所说的第一个事实:“看似顽固抗拒,实则是方向不明。”

2.认为改变有必要,但是改变太难了。

我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或者是我没有影响力、没有能力、没有方法来推动改变发生。

飞向月球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肯尼迪在1961年5月25日,发表了著名的登月宣言:美国要在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整个国家威望在此一举。此后的时间里,美国投入了250亿美元,120所大学,20000家公司,40多万人参加了这项庞大的工程。8年以后的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在月球安全着落。

但是,你不是肯尼迪,你没有他的权力和影响力,如果要推动一个改变,可能就会陷入领导不批准、周围没有人配合、某个环节会产生影响等等困境。我渴望改变,但是改变太难了,我无法做到。

这就是本书中揭示的第二个事实:”看似懒于改变,实则是精疲力竭。”

3.因为我们的环境,让改变不知不觉中改变。

可以用我一个同事的经历来阐释,他小时候所在的幼儿园给孩子盛饭的碗大,所以他的同学们都普遍比其他幼儿园的小朋友长得快、长得胖。从历史上来看,唐朝以胖为美,汉朝以细腰为美,所以才出现了贵妃丰腴的传说和掌上飞燕的典故。

这实际上就是书中揭示的第三个事实:“看似是人的问题,实则是情境的问题”。

二、应用书中的9种方法陷入困境

找到了这三个因素之后,希思兄弟指出改变是可以有迹可循、有法可依的,并且在书中列出了三个步骤,9种策略。从找到亮点、制定关键举措、指明目标一直到最后的坚持改变。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里一直梳理希思给出的这9种策略。最终发现,在看他的例子的时候,感觉每个策略都很简单,但是返回到自己的生活、工作中思考他给出的9种策略的时候,发觉要将这些策略关联起来,仍然比较困难。也就是读起来很好,但用起来不方便。

希思兄弟自己也陷入了他们提出的一个困境,那就是如果选项太多,我们特别容易出现选择瘫痪、决策瘫痪。在本书中他们一不小心给出了9种策略,虽然这9种策略可以归属到3个步骤中,但我感觉应用起来太难了。这也是我读完第一遍后除了记住一些事实、有趣的故事外,具体的方法都忘记了的原因。

三、如何更有效?

这本书中给出的方法,其背后的原理是心理治疗领域PeterDe Jong和Insoo Kim Berg等人提出的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的影子,书中的一个实例就是应用焦点解决理论有效解决学生问题的过程。

因此,我试着利用焦点解决的方法,反过来梳理希斯兄弟的内容。

1.基本假设

焦点解决的基本假设是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具有自己问题解决的资源。

焦点解决的目的是通过探索当奇迹发生时、例外出现时,发生了什么,在奇迹采取了什么应对方法和策略?如果认为方法和策略有效,那就继续多做一些,如果是无效或者起反作用的方法,那就不做。

2.促进改变的实例

以我带儿子打篮球为例来说明利用焦点解决促进改变的过程。

儿子从前年开始学习篮球,刚开始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后,已经能够独立运球、投球进篮。儿子特别喜欢,逢周末就嚷嚷着去公园篮球场打球,我也陪着一起去。孩子打球的时候我就在边上帮着捡球,看着他练习运球、投篮。

通过观察,我发现儿子投篮的时候从肚子上向上抛球,投球的命中率极低,只有十之一二,感觉就是碰巧进球。开始时我认为是儿子刚开始练习的缘故,让他自己练习一下、老师带一段时间就好。

又过了一两个月后,儿子的仍然是以开始的姿势、保持原有命中率。所以我就想着帮一下儿子,看是否能够有进步。

------------------------实例部分---------------

(Step1,找亮点)

我:儿子,你们队里谁篮球打得好?

儿子:我们老师,他会很多花样,并且每个球都能够投进去,投球姿势漂亮,投球准确。

我:你老师是怎么投球的?

儿子:老师好像是这样,(儿子比划了一个动作,但不是很清楚。正好球场上有几个打球的人,其中一个打球很好,动作标准、投球命中率较高。)

我:(指着那个人)是像这个叔叔这样吗?

儿子:嗯,是的,我们老师和这个叔叔一样,都投的很准,而且动作还漂亮。

(Step2,分析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那你看看这个叔叔是怎么投球的好吗?

儿子:好,(看着那个叔叔投了几个球)

我:儿子,他怎么投球的,你能做一下动作吗?

儿子:可以,

儿子照着动作做,但是姿势并不是非常准确,我让儿子自己保持着姿势,看和那个叔叔相比是否相同,儿子自己进行了调整。

(Step3, 定目标)

我:投球的标准动作是什么?你试一下

儿子:开始做动作(但是由于从拿到球,到准备投球,再到最后投出去,因为动作较多,所以无法做出正确的动作来)

我:从你拿到篮球到球投出去,可以分为几个过程,如果要想将球投进去,并且头准,就需要每个动作都要做到位。

(Step4, 缩小改变的幅度)

儿子:啊,我不会,太难了。

我:将动作拆开,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每一步动作做完后停一下,然后再做下一步,最后将球投出去。

……

我:儿子,你在投球的瞬间,你的手直接从向斜上方,对着球框投出去

儿子:(做动作,但是每次双手带着篮球向下运动半个篮球,然后再投出去,导致双臂位置移动幅度过大,球投出后偏离球框)

我:儿子,你现在要做的是在准备投球的时候停3秒钟,然后用胳膊推动前臂和手,带动篮球向斜上方推出。

儿子:我就是向斜上方推出的啊。

我:(儿子投球的时候,拍摄了一段视频给儿子看)。

儿子:哦,是啊,是向下运动了一下。

我:你自己试一下,寻找直接推出去的感觉

儿子:(尝试了5,6次,终于可以推出)

我:刚才你做的对,再来

儿子:(自己寻找推出的感觉,一遍又一遍,终于在练习了几十次后,能够保证每10次出现2,3次错误)

我:儿子,继续寻找这个感觉,继续练习。

……

(Step5, 动机激发,找感觉)

儿子:我玩会儿可以吗?不练了可以吗?我自己打会儿可以吗?我和其他小朋友打会儿好吗?(儿子经常这样问我)

我:(如果儿子自己打,就仍然会回到原来的方式上,在投篮姿势改过来,形成习惯以前,不让他自己打。)

我:在这段时间里,就是要练习这个动作,直到每一次投球都很自然,姿势正确为止。

儿子:为什么啊?

(这个时候我让儿子休息一下,带着孩子在公园里散步、去湖边玩一会儿,在散步或走的过程中和孩子交流)

我:儿子,你喜欢打篮球,那你喜欢打篮球的哪个球员啊?

儿子:我喜欢乔丹,喜欢科比,喜欢姚明。

我:你为什么喜欢他们啊?

儿子:他们打球打得好啊。

我:他们球打得好的原因是什么,他们怎么做到的啊?

儿子:他们天天打比赛啊。

我:儿子,我听过科比的一句话,说“你们谁见过洛杉矶早上4点的天空”?这句话不知道是否是科比说的,但是科比在每一次比赛之前,从早上4点开始训练,一直到快打比赛的时候,独自提前训练了7个小时。

儿子:啊,为什么自己训练啊,他不是有很多队员吗,打比赛啊,不然多没有意思啊!

我:可以打比赛啊,但是打比赛只占他们非常少的训练时间,更多的是独自训练。我看过一个报道,说自己训练和打比赛的比例是9:1,也就是说每天如果练习10个小时,那么需要自己练习9个小时,打1个小时比赛。

儿子:这么长时间啊。

我:是啊,所以他才能够打得这么好啊。

儿子:(不和我说话,自己看风景,一会儿回到球场后,又开始练习)

--------------------------实例部分结束--------------------

此后每一个动作、每一个位置都是这样训练,现在的训练,只需要我在关键点上说一下就好,不需要从头至尾,一直看着训练。儿子加入了学校篮球队,前几天我爱人遇到他们校队的张教练,张教练说我儿子打得特别好,现在很多动作都是让我儿子做示范。

3.过程分析

对我儿子的转变过程做一个分析,可以包含如下几步:

Step1,找亮点:找到他的老师、球场上的叔叔。

Step2,分析成功的关键要素:老师和叔叔投球的方法、姿势。

Step3,定自己的目标:学习老师和叔叔的方法投球。

Step4,缩小改变的幅度:每次只练习一个动作,胳膊推动前臂向前向上推。

Step5,激发动机(找到感觉):你最喜欢谁?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Step6,营造环境,持续练习:我和他一起,每次都是他练习、我捡球、关键点上提供反馈(更多的是为他的作对的喝彩,对于不对的指出来这样更好)。

Step7,养成习惯:多练习,让每个动作成为习惯。

只需要7个步骤,改变就发生了。

Step6, Step7,我和爱人只要有时间就陪着孩子练习,不论是周末还是休假期间,我们的到场,为儿子创设了练习的场景,我的坚持,让儿子也能够持续坚持下来,慢慢的改变从刻意、有意识的活动逐渐变为了无意识的习惯。

在改变的过程中,我们不用去管到底是大象还是骑像人的转变,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寻找促进改变的有用的做法,照着这个做法去做。

将激发动机(找到感觉)放在第5个步骤,最重要的考量是因为刚开始做改变的时候因为改变本身就具有吸引力,所以我们可能会雄心勃勃的去行动。但改变的过程往往回事是一个枯燥、痛苦的过程,度过初始的新鲜期后,我们的动力就会不足。这个时候就需要激发动机,维持行动的动力。

4. 要点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最难的不是这7个步骤,或者希思兄弟给出的9种方法,而是需要确定:

(1)是什么做法,让亮点成为亮点;

(2)成为亮点的做法可以学习、可以复制吗?

(3)如果可以学习,那么可以分为几个过程或者步骤?

(4)怎么做(最好一句话、一个命令、3步就能够做到)?做成的标准是什么?

(5)照着步骤(4)去做,直到成为习惯。

如果自己无法确保找到以上的5点,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儿童,最好是父母带着做,或者帮他找一个教练,在教练的帮助下逐渐完成改变。如果要找教练,就需要确保教练能够在关键节点上,一对一的指导、反馈,以确保改变真的发生,否则可能会半途而废。

父母如果能够学习指导、反馈的方法,成为帮孩子完成改变的教练最好。因为父母的全天候的观察,能够更好地找到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情的动力来源,这样能够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动机。

改变也是有方法、有套路的。学习这个方法、讨论,让有益的改变有迹可循。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