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小声说话”——读李志欣《做个自驱型教师》有感
编者按——
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心平气和的,允许学生犯错误,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只有经历错误,才能学会思考。允许错误的存在,实际上是给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景中进行辨别、分析、判断、推理的机会。
前几天认真阅读了李志欣校长的《做个自驱型教师》感受颇多,自己需要学习的地方有很多,同时也感受到原来教育是那么美好而艰辛的事。
以前从未思考过教学什么,就盲目地开始教学,然而在这次学习中。第一次清楚的知道了教学的概念——教学是知识的“交流”,是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再生”你头脑中的图像,不是复制,而是描绘,不是灌输,而是再生成,从而让两个人都拥有共同的知识。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是那么匆忙,害怕这个知识讲不完,那个知识讲不到,把自己的知识和思路全盘托出,更甚的是还要拖堂。其实这样无一不是扼杀了学生的思考力,学习的兴趣和激情。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若能真正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这样的课堂就是活水,学生被自己自然唤醒的兴趣是持久的,是具有动力的。
课堂是问题的课堂,用一个个情境引导,一个个简而精的问题串联,引导学生思考,那么知识才能真正地生成,并且越思考越探索,就越来越热爱学习。
很多时候学生的学大于老师的教,那么起初养成学生的思考习惯,应该慢一点,不要太过于着急,慢慢的是为了更快。
其次,书中还有一个唯美的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教育的艺术——一位名叫黄喜的相国,微服出访,路过一片农田,坐下来休息。瞧见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了看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黄喜的耳朵边,低声细气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黄喜很奇怪,问,干嘛用这么小的声音说话?
农夫答道,牛虽是畜类,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地说这头牛好那头牛不好,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声音里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虽然尽了力,但仍不够优秀的牛,心里会很难过……
由此想到人,想到孩子,想到青年。
看到这位农夫的体贴入微,真的深感惭愧,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经常在表扬或者批评的瞬间,忽略了对心灵的抚慰,从而一次又一次让一些孩子失去了自信和学习的兴趣。
孩子毕竟是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曾几何时,我希望每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都能给我说出正确的答案,每每学生没有按照预设的说出答案,内心是着急的,甚至有些懊恼。
人都是在犯错误中长大,那么作为老师应该心平气和的,允许学生犯错误,犯错误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只有经历错误,才能学会思考。允许错误的存在,实际上是给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景中进行辨别、分析、判断、推理的机会。
此外,我被李志欣校长的自律和不断地学习精神感染到了。学生每天通过网络,读书,和交流等等方式,接触和学习的知识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紧跟学生的步伐。
借李校长的一段话勉励自己——“我们不可能创造出一个自己向往的特定的学生,我们只能像园丁一样,提供一个充满爱且安全、稳定的保护空间,让充满无限可能的孩子们都可以磅礴发展。我们不要去塑造孩子的思想,而是让这些孩子去探索世界的所有可能;我们的工作不是告诉孩子该如何学习,而是给他们学习的工具,使学生建构起自己的好奇心和能力,从而能够自觉地学习。”
希望以后自己沉淀下去,有计划地多读书,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多学习。
作者简介
高文静,女,红椿镇中心学校初中化学教师,2021年参加工作。为人活泼开朗,积极上进,对教学精益求精,对学生严格要求,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人生格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