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散文乡土故事连载小说

“开路将军”与他的妻女(十六)-----连载故事

2018-11-17  本文已影响0人  山这边一汪清泉

39.

1992年以来,在中国的乡村,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事,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没有哪个国家,能如我们过去那样,让八亿农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彻底改变了他们过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很多乡村的农民,告别了祖祖辈辈,一天到晚脸朝土地背朝天,这种传统的农村生活模式,开始过上了半工半农的新农村生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在当时,被称为“泥腿子上岸”和“离土不离乡”等新鲜词汇。就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到了它最巅峰的时刻。仅一九九二年,乡镇企业吸纳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到了一个亿,这的确让人震惊。

后来,让人遗憾的是,在国企改革、外资进入、私人企业崛起等多重压力之下,乡镇企业,日渐式微,由此带来农民在家门口务工就业的机会急剧减少。

从此,大量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便以逐年递增的方式,持继外流,大规模涌入到大城市里,“离土又离乡”成为了农民最主流的生活方式,没有之一。

农村这片过去让人安身立命的地方,开始进入了被遗忘了的世界。虽然政府在后期三农政策的实施下,确实也有一些基础建设投入,但还是没能同步于城市发展的轨迹。大多数偏远的山村,加速走向了衰败,老弱病残与留守儿童,成了那些村子里的常驻主力。

随着时间推移,不少进城务工的农民,趁着这股打工热潮,确实赚了些钱,也带回新的观念与思想,对边远地区的农村,触动反响很大。

好的一面是,农民进城打工,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改善了他们的物质生活,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繁华的城市,还有让人更加舒适的城市生活。

当然,农民进城打工后,对很多边远的农村地区,也有不曾意料过的东西,甚至还有走向相反的一面。

有的农民打工赚了钱,让村子里的人跟着起了变化。有的村人,心理不平衡起来,开始有了微妙的想法。曾经村子里的其乐融融,老少欢愉的场景,少能再现了。

即使过去共一桌子吃饭,亲兄弟与亲妯俚之间,也暗地里较劲。过去他们一家的生活,还不如我们好,而今,一下就高出我们家一大截子,凭啥?

家人与家人之间,村邻与村邻之间,因为有了比较,有了相互的对照,那心理的隔阂,开始出现了,无处不在的分别之心,让这他们村人的细微裂痕逐渐扩大,慢慢变得难以相互愈合。

过去制约与平衡村子的农耕文明与宗族力量,逐渐被工业文明和金钱利益所取代。钱,成了农村世界里最畅通无阻的好东西,真应了那句老话:“有钱能使鬼推磨。”

从此,在乡下的农村世界里,成功了的农民,洗脚上岸变成了城里人。没有进城的农民,仍留在农村这片土地上,继续向土地艰难地讨生活。也有部分村人,凭着自己的努力与汗水,过上比过去更好的生活。

而过去在村子里,本来就很弱势的少部分农民,却走向了更深的沉沦……

40.

对于上述农村世界的真实变迁与过往,我自己就亲身体验过,打工前后的乡村,反差巨大。

就在1992年的春天,长英去厦门打工的那一年。我从东山坝中学,转学至头陂镇读初三最后一学期。

与长英出发的同一日,我与大哥也从“潭水”老家出发了。只不过,我们是短途出行,从东山坝垮到头陂镇子,不过五六十公里远的距离。那年头,交通实在是不发达,客运车辆少。

我们在宁都“石上”(地名)的国道旁候车中转,当日下着连绵不断的细雨。每一趟客车,均是满员,实在无法挤上车。从早上等到下午二三点钟,居然没能挤上一辆车。

午后的天色,阴沉沉,乌云密布,偶有一两处天空,没被乌云遮盖,耀出一抹淡淡的白,若隐若现,给人希望的同时,总会让人生起担心,又有一场更大的雷雨,仿佛就要闪现。

我与大哥俩人,等不来客车,只有干着急。出门时,又忘记带雨伞。山路拐弯抹角,车速又快,生怕错过车子,所以我们俩,轮流爬到马路山崖的上方,不停朝远处眺望,看看有无客车过来。只要一看见有类似客车轮廓的车辆,就立马爬下山崖,立一侧朝客车挥手示意。路过客车,依旧满员超载,根本不停半秒,呼啦一下,从我们身边擦过,还会溅起地上的积水,吓得我们哥俩转身就逃……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那么一处偏避的公路上,居然遇上了大哥一个熟人,他是来这附近村子拜年,也打算搭车回头陂。就这样,我们仨人,一同结伴继续拦车,一直等到下午五点钟,还是没能拦下一辆。

看来,去头陂是不可能了。

我哥的朋友,也清楚我们的情况,在这个犄角旮旯的荒山野岭,人生地不熟,也没有那里可去了。

后来,他提议,与他一道同去他亲戚家,留宿一夜,明天再走。我们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即使与他朋友亲戚家不认识,也只有厚着脸皮同去。

那个年代,农村人的好客与热情,若不是亲历过,你根本无法想像。

我哥朋友,向他家亲戚说明了我们哥俩的情况,他家亲戚,待我们如自家人一样,分外热情,让我们哥俩受宠若惊,连声感谢,感谢他们盛情款待。

让我们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就在我们快要吃饭时,接连出现了。

那个村子本来就不大,估计也就二十来户人家。我们傍晚一到那个村子,消息就被主人家的族内亲邻,还有村子里的好友们知晓了。后来,反正就是前脚赶后脚的功夫,前前后后,一家又一家的村邻,前来邀请我们前去村邻家轮流吃晚饭。我们三个外来的客人,绕着村子里的人家,一个晚上吃了六七顿。他们招待我们,如同招待相熟多年的亲人一样,一家更比一家热情。让我们仨个,那一晚,大醉而归。

转眼也就二十几年的功夫,如今农村里的农人,受城市的冷漠与利益计较的影响,再也难回当年那般的淳朴与亲善。还想重现当年好客那一幕,怕是不再可能一见了。

农民进城打工,返乡再回老家,改变的还不只是热情与好客,还有很多很多……

-----------------------------------------------------------

未完待续,敬请关注!

本故事为作者的真实过往,非文学虚构!

用真实过往,来唤起人对弱者的关注与思考!

------------------------------------------------------------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