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从银行职员到BBC中文总监——活法样本001

2017-05-24  本文已影响515人  traciechen

这是#101种人生活法#的第一篇。这里的活法,主要指在做的事情,你也可以简单地理解成工作。我会通过访问,或是体验一天主人公的活法,记录下它的样貌、好坏,以及最重要的,TA是怎么找到这种活法的。因为我喜欢媒体,所以就先从媒体人的活法开始。

Raymond(李文)是我在香港浸会大学念传媒的专业课老师。他曾在BBC工作25年,任BBC中文总监。但他大学念的不是新闻,毕业之后的几年做的也不是与传媒相关的工作。后来参加BBC的招聘,也只是去试一试。进BBC,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听完他的故事,我倒觉得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而他的积累从小就开始。

图/Raymond

#从业以来体验过哪几种不同的活法?

最初,我在香港学的银行金融。毕业之后,自然而然,就去银行工作了2、3年,随后又到一家英资的香港分公司工作了2年左右。那时夫人想去英国留学,我打算去陪读,就开始留意一些英国公司在香港的招聘。正好那时候BBC在香港有招聘,我就去试了一试。当时完全没有抱希望,因为我既不是学新闻,也没有在媒体工作的经验。但是用英文的话来说,"no harm to try"。 结果误打误撞,无论是笔试、面试还是试音,都很幸运地过了。

就这样进了BBC,但当时也没想会在BBC干这么久。本想夫人毕业后,干2-3年就回香港。但到了BBC,很巧,每过几年都有机会尝试一些新的岗位。所以,各个岗位做个几年,一做就做了25年。直到2016年,我又转行来做传媒教育。

#在BBC工作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在BBC最开始是做普通的记者,然后升到资深记者,再调去做粤语组的负责人。后来负责创办BBC中文网,之后又被派到香港,专门做BBC在两岸三地及东北亚地区的市场推广工作。几年之后,又再回到伦敦总部任职。所以我在BBC, 粗略地算一下,干过六七个不同的职位,几乎就是每四五年换一个职位。这点让我觉得非常幸运。

BBC还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对新入职的员工,它都会有一整套完善的员工培训。从初级、中级到高级,涵盖各式各样做媒体的技能。所以对我来说,在进BBC之前没有经验这件事,一点也不是问题。然后在BBC工作,每个人什么都要会,你今天可能要去做编辑,明天要去主持节目,就会有很多东西可以学。在我慢慢从一个完全没有经验,到一个相对比较专业的媒体人的过程当中,我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而这也影响了当我成为一个资深的媒体人之后,我也会特别热心去帮助年轻的学生,这也算是对当年帮过我的前辈们的一种回报。

在BBC工作,还有一个东西需要去适应——就是始终它是一个外国人的环境。当时我在的部门叫做BBC国际台,主要负责海外的广播服务。最初我去的时候,里面大概有50种不同的语种。也就是说,它的工作环境就跟小联合国一样,有各式各样的人。你就慢慢开始了解,不同文化,不同背景的人,他们的特性会相差很多。比如来自西班牙的就特别活泼,爱唱爱跳;而从阿拉伯来的同事就相对比较严肃,他们做的广播节目几乎没什么音乐,就是一直talk。在这样一个国际化的环境,你就会开始去学习如何和不同种族背景的人相处,怎么去尊重他们的文化习俗。

#做媒体人给你带来了什么?

做新闻本身就是见证历史,而且在这样一个大的平台,你所做的新闻都会成为历史的记录。然后在做新闻的过程中,你会接触到很多名人,包括政治人物。对一般人来说,他们是遥不可及的,甚至可能需要去仰视。但对我来说,因为BBC,我们是平起平坐,甚至有时是在挑战他们。而通过这些专访,把他以前没有说的,或者心里某些深层的东西挖出来,也会让人特别有满足感。

做媒体,还有一个好处是你每天你所接触的东西都不一样,没有一天是重复的,你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特别后来我做编辑那时,同一时间,你要处理当天的新闻,还要策划未来这一周的新闻,甚至是去策划几个月或一年后的重大的新闻。就是除了处理目前的情况,你一直都在往前看。所以你会发现,好像很快就到了要处理那个大新闻的时间。

图/Raymond采访台湾前总统马英九

#又有哪些压力?

记得最初做媒体的那几年日子还很好过,因为你做节目一天一次。做完之后,还可以休息,还有喘息的机会。但当有了网络新闻后,那真的是要24小时连轴转,随时随地都要绷得紧紧的,包括晚上半夜睡觉都可能会被叫醒去处理一些重大新闻。

再者,现在传统媒体的商业经营越来越困难,但作为媒体的老板,他也不会再增加太多的投资。所以现在的媒体记者,可能工资没有怎么涨,工作量却涨了,而且这几年的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糕。

所以从几年前开始,凡是学媒体的学生问我将来可以朝哪方面发展,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去新媒体,前景会好一点。传统媒体,我相信你从第一天进去,就会不断地听到坏消息,会让你很沮丧,很失望,然后慢慢失去对这个职业的信心。再加上中国内地很多的传统媒体都是事业单位,在体制上相对比较守旧,效率不太高。作为一个新人,出来应该是到一个比较有朝气的地方,压力可能会大一些,但能学些新东西。

#怎么发现自己对新闻感兴趣?

我从小就对新闻时事有兴趣。记得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每天晚上到点,我一定拿上报纸,对着报纸的文章来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一档大概叫“新闻和报纸摘要”的节目。然后当时我父亲还在单位订了《参考消息》这份报纸,我就发现里面很多的新闻很有趣,几乎每天快到下午或者傍晚的时候,我就等着我爸回来,因为我爸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报纸拿出来看。有时他可能忙得没工夫看,那我就抢过来先睹为快。后来反而是我很多时候告诉我的父母,世界各地发生了什么新闻,可能这就埋下了伏笔,就是将来我有可能会从事媒体行业。

后来我就来了香港,到了香港我觉得这是媒体的天堂,因为这里的媒体,左中右什么观点都有。那时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旧报摊,就是出租或者售卖旧书旧报的地方,在那里看可以不花钱。让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本台湾的杂志,专门讲历史的,叫传记文学,记录了两岸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这时候,我也突然发现,原来历史是人写的,原来你之前所接收到的一些历史信息,不一定是真实的,这让我对媒体就更感兴趣了。因为我觉得做媒体有个好处,就是你可以比别人更能第一时间接近真相,接近新闻人物。

#你的兴趣很明显,但如果兴趣很多呢,该怎么选择?

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如果你真有几个兴趣,我的建议是去试。当然不能无止境地试,而是要在一个合理的时间内,比如毕业之后一两年内。每样东西,你可以去干个半年。这样两年,也试了有四五样东西。如果超过了这个时间,还在试的话,就要好好想想,是否应该下定决心作出你的选择了。

#想做记者,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想做媒体记者,最重要的一点,一定是好奇心,特别是对人要有好奇心,直白来说就是八卦。就比如,我现在会有职业病,吃个饭或者跟别人聊天,我眼一定会不自主地观察周边走来的人,或者坐的人。有时候夫人都会说,你看人家干嘛?

第二我觉得是要能尽快找到新闻的核心。就是说发生哪些事情,我们可以用什么角度来报道。平时尽可能多的看新闻,看其它媒体报道的角度,你就别重复了,找你自己独特的角度。

第三就是要努力,花时间做功课。比如我做一个名人的专访,我一定会去了解他最近说了什么,有什么争议,然后从中列出一个采访大纲。做的功课越足,成功的机会就越大。而作为一个新人,我会跟同学们说,现在你们在看电视新闻,就不能再像普通观众一样,只是看新闻看内容,你要把自己代入到那个作者的角色。就是说,如果你是这个记者,你会这么做吗?他做的有哪些好?哪些不好?只有这样,你才能不断进步。不然的话,你仍只是一个业余观众,而还没有变成专业的媒体人。

最后,我会说尽可能懂更多的语言。可以说我能进BBC,就是占了语言的优势。我会说粤语也会说普通话,这在当时在香港就比较少。所以如果你有机会,要去学不同的方言,甚至不同的语言,因为这能给你带来机会。比如说你会德语,如果德国有什么大新闻,你的媒体就会派你,因为其他人不行。平时就做好这个准备,会某种语言,当那个地方发生什么事的时候,你就会有绝对的优先权。

#对想要留在香港,并且在媒体工作的年轻人一些建议?

毫无疑问,要了解香港,融入香港的社会。有机会的话多跟香港本地人接触,多去一些香港人经常会去的地方,比如说马场,去看看马迷们,他们的行为是怎么样的。同样的道理,我去其他地方,比如北京,也一定会尽量去当地的早点铺,因为那个地方就是体现当地文化最好的地方。


在访问的末尾,我们聊到了东西方年轻人在选择活法上的差异。Raymond告诉我说,外国的年轻人在择业时,真的是凭兴趣来自己作出选择;而我们的包袱就会比较多,会考虑工作是不是有发展,行业是不是有前景。如果你不务实,家长还会给你压力,而且往往听从家长的安排多于自己的选择。

而这差异的背后实际上是教育模式、社会价值观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不同。以教育为例,中国的学生多是接受被动且单一标准化的教育,老师怎么说学生就怎么做,然后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写功课,大家都会一直去找那个正确的答案,因为那样得分才高;西方的教育则是启发式的,鼓励你去独立思考。

这一点也是我来港读研后感触最深刻的地方,比给出正确答案更重要的是你有你自己的思考与想法。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你才能在每日的生活里,在大大小小的抉择中,不断练习去贴近真实的自己。如此你才能在人生重大的选择中,比如我这一生究竟要怎么活,确信你所选的就是你想要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