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迷茫的时候该做点什么我认为好的简书文章。

手机给你挖下的四个认知陷阱

2018-07-15  本文已影响1251人  韩大爷的杂货铺
手机给你挖下的四个认知陷阱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手机,又名移动终端,是如今互联网内容的载体与通讯社交工具。

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手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性。

然而,大多数的认识,仍停留在:损伤视力、干扰睡眠、耽误时间、不务正业的泛泛水平。

其实,手机给人带来的最大影响,是其形式与内容对人心理上的养成效应。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干扰你对时间的认知。

手机给人带来的第一个影响,是让你对时间的感受扭曲变形。

这种对于时间失准了的判断,大部分由其操作形式养成。

手机作为一种便利性超高的技术工具,操作上的最大特色为即时反馈。

想查什么资料,只需一秒,即刻弹出。

想看一段视频,办个会员的话广告都可以任性跳过。

约朋友不必见面,奔赴千里;饿了的话只需灵指一动,骑手只距离您数百米。

几乎所有你想要的一切,在手机上都可以实现立等可取。

诚然,这种魔法般的方便对每个人来说都算好事。

但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方式的不断操作,正在一点点侵蚀掉你的耐心。

因为当你放下手机,走入真实生活,发现那些生命里重要的事情,往往会慢太多。

此刻,你会感到极大的不适应,这种不适会让你做事操切,且致命的是:那些无法提速的东西,正是我们生活的两大主题:求生和感情。

技能的真正提升可不会像网页弹出那么快;一小时内双击三百次666也未必够让你走进一个人的内心。

然而泡在手机溶液中太久,人就会觉得一切的速度压缩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你会痛苦,会心急,会觉得一切都在浪费时间,拼命舀起光阴的河水,唯独忘了已经变成竹篮的自己。

第二,模糊人对概率的认识。

被互联网粘久了的现代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期待万一,也比任何时候都害怕万一。

这种看似矛盾的两种极端心态,其实都因为互联网内容的洗礼,让人们忽略了一条“死人不会说话”定律。

网络信息提供者需要吃饭、交房贷、赡养父母教育儿女,所以他们需要广告主来投放资金。

广告主需要他们的流量来销售商品,而流量需要博人眼球,博人眼球则需要抛射小概率事件与耸人听闻的标题。

于是,在受众心中,中五百万的概率要远比一千七百万分之一大很多,因为大伙都觉着,那个新闻里的主人公很有可能是自己。

有趣的是,在受众心中,努力没什么用,努力了全程最终结果会不错的概率也被无限缩小了,因为打开接收器,全是运气、法门、出身、导致成功的当事人,发出的声音。

越来越多的人不肯相信大概率,大概率就像空气,由于其正确性太过平常故而不被珍惜。然而推翻大概率的孤例却会让传受双方皆大欢喜,一个觉得新鲜的就是对的;另一个的银行卡余额多了一个零。

第三,营造躯体代替,提供假性便利。

很多人都说手机很可怕的一点在于让人忽视运动,宅在家中或办公室的椅子里。

然而比这更可怕的是:手机会让你觉得,自己并不是宅族之一。

你刷朋友圈看到很多旅游照,仿佛自己已经旅行。

你看综艺看着人跑到风生水起,心跳加速目光闪烁,就像自己刚跑完五公里。

代入感使人忘掉了自己被代替,它给我们的错觉是:看有趣的人生活等同于自己有趣。

然而比这更有趣的是:当我们刷手机刷得高兴,大脑处于高光状态,碎片化的方式让人察觉不到神经被拉紧,因为每次都是小步伐,但高频率。

久而久之,一天下来,精神活动是超额的,躯体活动是不够的,前者让人头脑疲惫和焦虑,后者让你的体力仍有过剩的盈余,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很多人睡不着的真正原因。

手机好像每分每秒都在帮人节约时间,然而相比于这种理想而言,现实却是:大部分人用手机帮你省下来的时间,去继续玩手机。

就像孤立的一次网购行为确实在帮你省钱,只不过消费者往往会用网购省下来的钱,去购买更多的商品。

第四,塑造虚假需求与虚假真实,勾勒拟态环境。

如果说断舍离的流行可以让人恍然大悟:原来我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

那么人迟早也会发现:原来我并不需要那么多信息。

如果人在网上的浏览足迹可以列成清单每日发放,我们会发现自己一辈子的三万分之一被哪些东西占据,比如:

明星离婚复婚再离再复婚再离,你怎么看?下面一大堆:不相信爱情。

如何做好母猪的产后护理?你听过哪些让你感到奇妙的姓名?

被卡车拖行三千米是种怎样的体验?震惊!这位编辑写标题居然没有用震惊!

当我们在用真金白银的时间去浏览以上的信息时,它们似乎个个都很重要。然而当我们事后稍加回忆就会发现:哪一项真的与你周遭的现实生活构成紧密联系?

如果说塑造假性需求只是种占用注意力资源的小把戏,那么塑造虚假真实可能会让你活在拟态环境里。

平平常常的日子不会出现在屏幕上,屏幕上只有出轨和偷情。

任何的内容创制者不会去写“公公婆婆对我还凑合,还可以”,网上只会有针尖对麦芒的婆媳关系。

人们越来越不乐意相信“谁都有找人帮忙的时候”“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点矛盾和摩擦”,因为手机在不断对你说:贱人就是矫情,闺蜜在憋着坏水儿害你。

谎言重复一万遍就是真理,有选择性地展露世界的某一个边角,也会让人以为:真实生活的全貌就是这样的风景。

比这更有深远影响的是求什么得什么。试想,当一个老公看多了偷情信息,他会真的变得狐疑猜忌,于是,老婆没准真的离他而去。当一个儿媳读了几百篇婆婆搞事情的文章,日常相处时难免心存芥蒂,于是,家人之间没准真的就发生了问题……

拟态环境不断熏陶着人的判断,这种虚假的判断会让人的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形,而人的行为是会反馈到真实环境的,最终的结果是:拟态环境一点点就真的变成了真实环境。

不知道什么时候爱情只剩下那么几种模式,不知道什么时候人的多样性开始趋同单一。

借用《盗梦空间》里的台词:你还记不记得,自己是怎么来到这里?

有时我们会不理解:手机嘛,小小的一个物件,咱们大活人怎么可能被它操控住呢?

究其根本就在于:恰恰因为使用这个物件的是大活人,操作主体具备着人的贪婪、求快、懒惰、不安、猜忌、自我印证、自我麻痹。

也就是说,真正能控制人的且在控制人的,不是手机,而是人性。

而能摆脱这种束缚的,是每一个敢于踏出牢笼,走向真实生活,具有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精神的,珍贵的你。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