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善待还对生活还有“理想”的人
曾经热衷于阅读某些成功学大师的“巨著”,总是无限的吹嘘改变命运的伟大,改变自己的壮举。稍有年岁积淀的正常人总会明白,纵然千方百计的克服,依然会有一些“小理想”成为对抗自己、对抗世界的倔强,虽然大多数情况下是无法抵抗的,只能尽量迁就。
多元化的生活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分离的结果。就连最简单的甜豆浆和咸豆浆都能成为矛盾的焦点,何况是生存呢?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处处体现着矛盾,总会有人乐此不疲的推翻固有的共识,就像我所经历过的一些个人情绪化的东西,有些已经被包装成正面的,有些变成中性的,还有一些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意义。就偏执来说,小时候简直就是冥顽不灵的代名词,师长手中的棍棒无数次敲击并告诫我们别傻,但现在已经成为极具个人特色的成功潜质之一,无数人吹捧具有偏执性格的人,并列举名人的事迹,近些年最火的乔帮主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套路。
人们在越来越无脑的路上绝尘而去,被一个个不断翻新的概念左右,就连审视自己也是考试一般的对照花样繁多的测试答卷,并有明确的分数作出区分,自我感觉良好的以为找到了正确的方式,四处碰壁,头破血流后才明白,笨蠢的自己是多么可笑。
道理都懂,只是做不到而已。走到大街上,随便逮个人,问他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得到的答案几乎就是标准答案,比如:养成良好的习惯、改变自己的、制定各项计划、学会理财、积极学习、培养高尚的理想、强大的精神力量等等。这些谁不懂?只要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处处都是积极的人生观,到处都是高尚的道德情操,无非是做不到罢了。
真正需要自己用大彻大悟的心态对待的恰恰是书本上没有的,仅存在于内心的负面的东西。谁没有过几个反社会、消极低落的想法,只是在伟高大的社会面前无法说出来而已。但恰是这些反面的、消极的本质才是构成每一个独立人的完整人格不可或缺的部分。
每个人都期待自己能成为有用的人,成功的人,受人敬仰的人。事实往往是背向而驰的,伟大的理想总是被柴米油盐酱醋茶拖累,高尚的情操总是被现实同流合污。在正面与负面的斗争中,负面总是胜利的一方,内心也挣扎过,不过总是败于无法抗拒的现实,最终只好缴械投降,自我安慰,继而“屈辱”的生活下去。
为此我曾一直生活在矛盾中,现实中眼见规则被践踏,道德被轻蔑,总感觉到挫败感,我期待能有理想中的美丽新世界,一切都能够井井有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靠自己的努力幸福的生活。现实的世界是不完美的,或许可以说是极度不完美的。人类文明只不过是刚刚踏入文明社会的门槛罢了,所有的期待不过只是一种美好的向往。
在现实中得不到的答案,书本中早就存在着一种完美的哲学解决方式。细思之后才明白,并非生活与我们格格不入,不过是我们没有真的领会生活的哲学。本我、自我和超我原本就是矛盾的,但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观点。 最早出现自道家典籍《庄子》“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发,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后被儒家所继承,其含义指的是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
—— 维基百科
“内圣”是对自我的修炼,“外王”是对生活的方式。很多人说这不就是两面三刀吗?典型的“厚黑”之道,无耻之极。持这样观点的人,也没有错,他们不过是对理想生活抱有执念,可悲的是如今这样的人何其少,即使有也会把自己伪装起来,避免招致骂名。在我看来,这种处世态度反而是理性的方式。既然不能让世界围着一个人转,那就随波逐流的跟着世界转吧,但独属于个人的世界之中,对于理想世界的向往又何必在乎别人的七嘴八舌呢?
祈求世界对自己慈悲无异于痴人说梦,保留内心的淳朴,秉持自我,善待世界给予的一切,时刻保持改变世界的心态,终有一天,理想的世界终会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