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有感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有为爱而活着的张爱玲,有为写作而生的史铁生,有为封侯拜相而活的曾国藩....为什么而活?这是人类一生为之而探索追求却又无解的问题。
一、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活着”这件事本身
“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无论经历过从富有到贫穷,从生到死,团聚到离别,和平到战争......幸福和快乐是“生活”的着色,而痛苦也是“活着”必不可少的底色。
每个人的出生都伴随着千千万万细胞的死亡,在活着的每一个时刻,都是对世界上其他人死亡的无言见证。生命是单行程,而死亡是活着的必然结局,有勇气的人不会因为这一必然结局而放弃生的希望。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以后依然热爱生活。”
活着有千万种姿态,而唯一的共性便是忍受,忍受生命的不公与无常,忍受贫穷与焦虑,忍受病痛与死亡……生活的最大意义,其实只是活着本身这件事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说,每个人又都成为了生活的英雄……
有钱的福贵醉生梦死,蹉跎光阴与岁月,不曾珍惜过当前的安稳生活。贫穷的富贵明白体悟到了“活着”的意义,也开始懂得珍惜。可命运无常,想留得留不住,想爱得来不及。
身边的人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忍受着、感受着生命的无常,忍受着那个时代造就的产物,于是他领悟了:活着就是胜利,根本不存在任何高于“活着”的价值。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所说,人要先满足最低层次的生理需求,才会有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而“活着”就是人类最底层的需求,也是生命最本质的需求。
谁都是第一次做人,摸着石头过河,从不懂幸福到明白幸福,从不知愁滋味到感受各种苦楚,从不认识生活到理解生活。福贵接受了生活原本的样子,才能与老牛安心地在土地上耕作,生下来,活下去。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偶然勾勒的悲剧,却又不曾看到主人公的悲剧叹息。或许正是对“活着”有了最深刻的认识——活着就是忍受、感受,才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生活。
二、“不患寡而患不均”,生活的残忍就在于不公与无常。
生活的不公,让讨好上位者作为唯一标准的老师和医护人员夺走了有庆十二三岁的生命,少年的凋零只换来了冷漠的答案,生命在此刻分为了三六九等,又哪里有生命的平等可言?
有庆对生活的满怀期待,对生命的无限憧憬,对做贡献的积极热情,换来的也不过是医生一句冷冰冰的回答,多么的讽刺。谁能说,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就一定是阳光和温暖,也有人性的冰冷与黑暗。
“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不听了....有庆说‘我头晕’,抽血的人对他说‘抽血都头晕’。那时候有庆已经不行了,可出来一个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有庆嘴唇都青了,他还不住手....医生也没怎么当回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进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
县长的老婆生孩子,却要孩子们奉献自己鲜活的血液。作为救死扶伤的医生在这一刻,被权利与谄媚裹挟下的天使却成为了扼杀生命的刽子手。没有愧疚,没有恐惧,仅仅只是一句“胡闹”,就为这个孩子的生命画上了休止符。
死一个人是大事,有时候,在一些人眼里,又是多大点的事。一个普通孩子的命,抵不过县长老婆的命,不如县长未出生孩子的命有价值。所以,一命换一命,或者多条命换一命,在这些人眼里都是正常的。救县长女人一命,或许可以升职加薪,获得锦绣前程,代价不过就是一个与他们无关痛痒的生命而已。
有庆的死,仅仅只是福贵悲剧的起点。生命的无常,让凤霞、二喜、苦根等人又死在了意外中。生与死,是一对孪生兄弟,活着的人见证死亡,而死了的人往往又是因为诞生与成长而奉献了生命。
财富从开始的鸡变成鹅,从鹅变成羊,从羊变成牛,又从牛变成羊,羊变成鹅,鹅变成鸡,在由鸡变成鹅.....往复循环。生命也是如此,从生到年轻,年轻到老年,老年再到死亡,然后又是新的一轮诞生,新的轮回,新的往复,相同的规律,不同的轨迹,感受生活里的五味杂陈。
你不知道阳光普照的日头何时陇上一层灰蒙蒙的乌云,你也不知道看不到尽头的阴影拐角就是光明.....顺遂少,逆境多,这就是生活。
在不公与无常中,接受并忍受着,就是“活着”本身。
“活着”没有多美好,只是存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