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自由,别较劲!
前天,同学A在微信群里分享自己存在一个模式——在赴约过程中,如果自己失约就会内疚,如果对方爽约,自己就会生气甚至愤怒......。
“是我不喜欢变动?还是我对这个世界没有安全感?还是有其他自己没觉察到的?......。“我希望对自己看更深刻一点!.......”她不停的探索自己,希望我们能够给予支持。
群里全是我们能量班的同学,一群学习心理学、量子物理学、身心灵成长的好伙伴,大家纷纷上阵支持。
“有没有觉得不被对方认真对待,不被尊重?”。
“这是不是又启动了习惯评判和攻击的模式?因为力量不足,把攻击压向内?”
.........
大家都在同理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而我呢?更是从人格面具,痛苦之身,限制性信念,情绪模式......好几个方面,洋洋洒洒的分享了一通,用的是自我表露的技术但实质借着分析自己来应照别人。
当我说完后,感觉不太对劲,虽然博得同学们纷纷点赞与掌声。最后A同学谈到前不久能量班上完课遭遇爽约后,她的感受——“.......那天压下去,今天想起,我能在群里说下,我很生气,可以吗?说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我很生气。”
如当头棒喝,我在做什么?鉴于自己有过类似的情绪反应模式,所以我在一开始就假设自己知道对方所有问题所在,在支持的过程中我将无形将自己的标准和价值加诸在对方身上。同时忽略倾听与感受对方,甚至也放弃了从对方身上学习。
当我调整呼吸,观想进入对方的身体,通过心像我看到这位挚友因遭遇爽约后,她的满心欢喜的期待被落空,随及升起失望,孤单,不知所措,甚至害怕,不甘愿等等好几个交织在一起的感觉存在,形成复杂的情绪,像一个膨胀的气球,让她不由自主的地想用愤怒来表达,达到释放与宣泄。
那一刻,我看到了自己的内在小孩也被这样的情绪压抑过,“生气有用吗?”、“你还哭,不觉得丢脸吗?”、“女孩子要矜持一些”........,当父母把一系列的价值条件贯注到孩子身上时,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常常忽略、否认、扭曲、逃避、压抑感觉,他们在和自己较劲。因为他们被告知这些情绪是不被接纳的,如果被 露出来是没有好果子吃的。
当我们不接纳自己的情绪,也就意味着我们无法接纳我们自己,离真实越远,无法活在当下,无法自由做选择,无法信任,也无法同时感觉攻击和情感,无法创造性,我们也将不停的经验到自我的冲突。
>>>>>>1.拨弦不如听音<<<<<<
“我可以表达生气吗?”显然微信那头的她有些犹豫,这让我有些心疼。“可以,真实最有力量!”我发过去一个拥抱的表情,并鼓励她勇敢地表达感觉,几秒钟后,微信的那头打出一行字:“真的,很谢谢!”然后她坦言,把生气表达出来,她的内心开始释然、踏实、平和。
失约的那位同学也在群里回应,知道A同学也感觉有点抖,但内心却是平静喜悦的,并谢谢对方真诚的表达。
这再次提醒我,关注事件背后的情感要素永远比关心事件的细节重要的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力量,当一个人的感觉被充分经验,就会发生改变。
很多时候,我们试图捕捉别人说的,去关注细节,急于分析,却忽略了对方在那一刻,可能就是想借你的肩膀靠一下:“可以生气,可以哭泣,可以碧池……。这里很安全,一切都是被允许的。
记得林清玄有篇题为《煮雪》的散文,开头这样写道: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对方听不见,只好回家慢慢地烤来听……,这么美的故事,我把它翻译过来就是拨弦时,先听音。
感觉很少是简单或直接的,以它为主体复合成的情绪也存在许多层面,新华字典是这么解释情绪的: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也佐证了情绪的复杂性,多重性。
一次我曾自豪地在心理学读书会上分享我是如何渴望做自己,而放弃职场晋升机会,去做自己现在喜欢的心理行业,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笑着对我说:“我怎么觉得你是害怕,所以辞职了呢?”。
当时我多少有些不服气,经过后来一系列的自我觉察,我发现那位心理咨询师说得也好有道理。当我因在职场考评中勇夺第一获得晋升消息时,我也觉得很兴奋,为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高兴。
然而很快感觉到了焦虑,怀疑自己能力不行,不确定别人如何看我,再加上诸如“你把领导逼走了”、“原来这个人是个心机婊”、“你别在老总面前证明了”等各种议论四起,让我觉得成为众矢之的,那种被孤立、被排斥、被攻击的恐惧曾一度让我窒息。
也许那时因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复杂的感觉,或是觉得感觉太矛盾或负面,或者很难去厘清,但我很幸运那时已经跟随我的导师周梵老师学习成长了一段时间,我内在渴望做自己的力量被充分激发出来,所以我大胆请求加入导师创建的公司团队,因为它足够有吸引力,足够让我觉得热血贲张,虽然意味着从头开始,对我的家人来说也意味着各种不确定性。
其实关系不也是如此吗?当婚姻中没有灵魂层面的沟通,只是谈事务性的问题,各自履行义务,没有为深度负责任,一潭死水。双方彼此不为爱的需要,陪伴的需要进行满足时,对爱和情感的那份渴望,很容易其中一方就会到外面寻找更多的可能性,于是外遇就毫无玄念的发生了。
千古流传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我想就是因为钟子期用了煮雪的精神读懂他的音随意转,共鸣他的情感。
我的导师周梵说,行为和事情永远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表象下面的能量,而那个能量就是你是基于什么感受,当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看什么都一片安好,当我们心情抑郁时,我们看什么都暗淡无光。
在关系中重复或重述对方的陈述,包括明确指出感觉。心理学定义为情感反映,而情绪是我们经验的重要部分,告诉我们如何对这个世界做反应,然而我发现很多人不会在每天的对话中使用情感反映,大家习惯遮掩情绪就事论事。
“刘老师,我家孩子每次做完作业不愿给我们检查,因为我们每次检查她都有很多错题,然后她也不愿意改,怎么办?”昨日一位家长在微信紧急呼叫。我提醒她当检查到孩子作业有错题时,情绪是如何的?然后又是如何跟孩子互动的?
那位家长坦言,在指出错误的时候,充满焦虑,担心,接着就是指责,然后就是不让孩子出去玩。其他的家长则感叹到:‘唉,就是道理都懂,做起来难啊!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所有你想控制的东西都会反过来控制你,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就别对孩子讲道理,讲那么一大堆道理无非是让孩子听你的,你的情绪充满权威,命令,威胁,责备.......孩子那会儿只想大人赶快闭嘴,至于其他的,早就能跑多远就跑多远了。
>>>>>>2.反刍不如直面<<<<<<
我家女儿小文一次踮起脚擦黑板,飘过的老师无意说了一句类似再长高点就不用那么费力之类的话。“什么意思?什么意思?”她当时脸就绿了,很想当场反驳自己个子不矮(事实上她个头还真不错),可是她不敢。
于是她一直耿耿于怀,一回家就对我抱怨,翻看涉及那个老师教授科目的课本就叹气,不止一次的自问:“我矮吗?”。
在《助人技巧》这本书里总结:未被表达或接纳的感觉会以相当破坏性的方式泄露出来。这让我想起不少影片里,会描述这样的场景,两帮人在谈判,眼看要谈崩了,一方愤身跃起,火冒三丈,旁人立马相劝:“冷静点嘛,别生气啊!”对方会更大声音的反驳:“我没有生气!谁说我生气了!讲道理都不行吗?”。
当感受不被表达和接纳,人们就会用一种掩饰式的负面讯息传递出来,然后沟通的对方就难以回应,而被卡住。就好比历史典故“大禹治水”中鲧用堵的方法治理洪水而屡遭失败,当大禹从父亲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顺势利导”最后取得了成功。
情绪也是一样,“我猜你对老师说得那句话,觉得有些尴尬和挫败。”自从上次同学事件后,我深深的体会到,我们不可能真的了解另一个人,但我们可以努力放下我们的知觉,把我们自已融入对方的经验中,尤其是对待子女,父母不能扮演起全能的权威角色,否则容易使孩子依赖,误解,甚至不相信自己的感觉。所以我尝试着,试探性地为女儿的感觉命名。
“恩,贼尴尬!那是相当挫败!”她拍着大腿大叫道。
“如果是我,我也觉得黑板那个边也挺高的,可能也会踮起脚来擦。”我同理那个情境。
“就是嘛!我可不矮!”她拍拍桌子,然后大笑到:“不过,我还是想长得更高一些。”
当女儿的负面情绪被接纳,她立马就变得对新的感觉以及经验开放。完形治疗师相信每个感觉都有两面性,你体验多挫败,某种意义上你就多渴望成功。
“我可以早点睡,我可以多玩滑板车......”,她开始关注到接下来该如何做。当人们的情感宣泄出来时,他们就可以做更多该如何做的决定。
当我们压抑了自己的情绪也就压抑了某些能量。每当我们有情绪时,我们的身体在分泌各种激素,大脑也在分泌化学物质,而这些物质并不会因为转移注意力而消失了,在身体形成淤结形成颗粒状分布在淋巴,肩胛、肋骨缝,大腿.......各个部位,当我们的静休中心疗愈师给我做能量疗愈时,我被各个身体布着的情绪点惊呆了。
同时研究表明大脑是有物质状态,好的行为促使大脑好的改变,心存感激,就能促进类啡肽,刺激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你的心情也就会更好。
如果行为持续消极,非常容易害怕和暴怒,那么会导致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高,而更加抑郁。
所以有些人会莫名奇妙在中年出现心烦意乱,就是经年累积的情绪点无法得到释放和转化的结果,而身体永远是在当下,当你通过呼吸、放松、运动,情绪点就可以被释放掉。这样的效果比起认知的调节,比如比讲道理会更好。
“为什么他要如此对待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什么会变成这样?”……一个朋友的侄女不停地问我,这种反复思考过去的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反刍”。
“费斯汀格法测”指出,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的,而另外的90%是由你对事情所做出的反应所决定。
而反应和情绪是息息相关,所以我让她在伤心的时候不要去分析,这样只会得到更加消极的解释和答案。爱因斯坦也说过:“如果我们停留在提出问题的意识状态当中,我们是没有办法去解决问题的。”
如果难过就好好的难过,大哭,大吃,运动,运用各种方式先释放你的悲伤,等到自己平和时,再去看有什么样的内在空洞需要被满足。
“我觉得我很差劲,因为我被抛弃了”、“感觉没有人爱我,我很害怕?”、“也许我觉得心烦,因为家里的老人又要逼我相亲了”.......当这个女孩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反映出自己的情感,探索到自己内心的不配得感,一直让她在“应该”与“想要”之间摇摆,她觉得自己不能白活了。
那天她拿出纸笔勾勾画画,决定先去做一直想做的事情,旅行、开演唱会、画画、甚至大大地睡个懒觉不管父母怎么看。当她的情绪流动起来,新的积极反应就开始出现了。
“早知道”、“如果….就……”在反刍过程里这些典型关联词,让我们被负面能量包围,然后我们的言行也会进入消极状态,暴努的人会摔东西,跟高兴时你会不由自主哼唱小曲一样。
任何事都不是单一存在的,在当下积极的行为也是可以影响态度和情绪的,就像你有畏难的情绪做个微笑的表情,感觉立马会好很好。
“顺其自然,有为当为”,面对任何情境,遭遇任何挫折,把头埋在土里是没有用的,当我们直面当下的事件时,我们会发现它既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可怕也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糟糕,跟小马过河的道理是一样一样的。
>>>>>>3.知已而知彼<<<<<<
“你们怎么能这样,太过分了!”一日上班路上被大门的保安哥拦住,他劈头盖脸的控诉我们公司的工作人员疏于报备客户人员进入的数量,以及他按流程盘问客户时遭拒,带来种种困扰。
然后当他食指冲着我抱怨时,我明明看到另外蜷起的三个手指对着他自己。
看着他,想象着自己穿上他的鞋走一段路——客户拒绝登记,让他感受到不被尊重;当班中不了解人员进入的情况,让他感受到了压力;其他业主评判他不负责任,让他感受到委屈……。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凭着过去顺畅沟通及良好互动积累的信任,选择对大家放行,采取事后沟通的方式,我对此充满感激。
“你去哪儿?你怎么不下来衔接?上次不是你接待客户吗?……”要是早年前,我肯定会怼回去:“我靠,关老娘什么事?我忙着呢……。”
但在那一刻,我安静下来,不想跟他较劝,不是因为我怕他。而是他激烈语言的背后的情绪,动机,以及期待,呈现得如此无力,也多么希望被人看到。
希望有人出面协调,有人解释……,而那个人选我就站在他的面前,我深深地感受到他对我的信任。
没有学习成长之前,我习惯性的压抑性的自我说服以便息事宁人——
“算啦,他也不容易”这是带着潜藏的优越感把别人置于受苦的位置,来用所谓的道德感让自己大事化小。
“他就是喜欢小题大做,以为自己是谁?”这是带着评判,以证明自己是对的。
“把我惹烦了,我就跟你杠上来,我还真不信你能把我怎么招吧!”这是更大的攻击,要么激化事态,要么为下次更大的矛盾埋下炸弹。
……..
想象你把大拇指贴着掌心握紧拳头,那个大拇指就是你的情绪,另外四个指头可能是你的思维,你的信念,你成长经历对你的影响,别人的意见,它们紧紧地压着大拇指,而你所有的关注点只在那个疼痛大拇指,你又怎么能试着把它变成和解与链接情感的手呢?
当你松开大拇指,你就会来到一个更大框架,你根本无需忍着,你只是放松的听着,微笑,点头,就像对面的这个保安,他根本无需我回应,似乎生怕我辩解,而把语速放得比平时更快了。
“走吧!我忙着呢,有时间我再跟你说。”风暴过后,他直接挥挥手,“谢谢你,对不起哈,给你添麻烦了,我们下次……”他腼腆地拉拉工作制服的衣角,点点头。
当天下班,他又在一行人叫住我:上午那个事儿,你跟你们的老总反应没?处理怎么样?
“我沟通了,也批评他们了,我们的同事都很年轻,给个机会……”这次他的呵斥变成了唠叨,还没等我接话,他替我打开门禁:“走吧,早点回家。这个事,还需要你们调查清楚。”
情绪的释放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其速度取决于一个人内在框架,认知态度,接受程度,但无疑暴怒过后,强度范围就会降低为生气,再降低为不耐烦,然后就离平和不远了。
所以,我笃定第二天,他不会再找我,整个过程我都读懂了他的感受,而且他的感受引发的反应并没有勾起我任何负面感受,果然。第二天,我们如往常打招呼,彼此问候。
情感反映强调的重点可能只是在感觉,或是感觉和感觉的理由两方面。
当我们的情绪升起,请去解读它,因为用理性的词描述就是看到的一种方式,同一种情绪也有不同的程度,那心情好,还好,高兴,欣喜若狂,那心情生气,生气,暴怒,……。
观察即创造,同样的,当看到了,内在的空间就被扩大,从而其他的资源就有可能进来,所谓助人的过程,就是让受助者感觉到被了解和被支持后,鼓励他们为其行为负责,为改变做决定,并付诸行动。
“咚!”当我把满载重物的拖车推进电梯,整个梯身明显的往下一沉,顿时一阵熟悉地恐惧袭来,“它会不会不堪重负掉下去?”接着开始自动脑补电影里各种电梯里发生的惊险画面。
我大气不敢出,双臂开始微微颤抖,心跳的厉害,“别怕,有我呢?”同事阿蓉走进来。“我.......我很害怕,幸好有你!”我条件反射的抓住她的手,心里却安定下来。
“恩,我在,不会有事的。”她点点头。虽然明明知道进来一个人不是更重吗?但那一刻她进来的那一刹那就像是一道光照进来。
阿蓉没有嘲笑我的胆小,只是强调无论出现什么都有她的陪伴,传递出来的稳定感和爱,我突然就有种穿越死亡的感觉。
虽然前后不过5分钟,但在电梯间阿容的支持与陪伴,让我看到了自己的脆弱和突破。
“搞什么?电梯都被你们20楼占了?”当我送还拖车下行电梯到15楼时,门开了,进来一帅哥,冲着我暴吼到。
我一时没回过神,只是愣愣地望着他:“原来人长的帅,发火一样不好看。”我对这个发现有点儿小小的惊喜。
“对不起,我们确实欠考虑,主要是她们看到我拖着东西上来,想追过来帮我,所以又启用了另一个电梯。”
“那也不能都占啊,我要投诉你们!”
“是的,看得出你着急出门!”
“”谁出门不是有要事要办?”
“是的,是的。看得出你办事讲求效率的人,我们下次一定注意。”
“不过,说真的,平时我就算了,但今天我是真有急事!“
“平时作为楼上楼下,你们确实很包涵我们。”
“你们做什么的?刚才搬的啥玩意儿?”
“心理教育行业,刚才搬的我们导师新的书,在当当网可火了,我们好容易才抢定到。”
“是吗?啥名儿?”
“《当你开始爱自己,全世界都会来爱你》,有兴趣可以买来看看。”
“哈哈……好啊!走啦!”
“好的,再见!我到负一楼”
越来越觉的世界充满竞争,也充满双赢,沟通的意义不在于表达我的意图,而在于你所引发的对方的回应。
在关系中,一个人对另外一个态度,部分是由另外一个人教会的。双方的沟通达互动说穿了就是能量的流动,而不是单纯进攻与防守的较量。
所以想要不断深入了解自己,可以以自不同层面的一体关系互动作为镜子,看到自己,改变自己,创造自己。如此这般便自由了。
我们都渴望在关系中获得安全,尊重,享受到顺滑,和谐,美好,简而言之,我们都渴望爱与被爱,那么就要具备不较劲的智慧。
这个世界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老天的事,那么第一不跟自己较劲,不压抑自己;不与他人较劲,不期待不强求;不和老天较劲,臣顺遂安住当下!
如何不较劲?那就是去爱自己,如何爱自己?试着我的老师的这本书里寻求答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