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33老师一起读书——《我是猫耶》
和33老师共读绘本——《我是猫耶》
作为一枚绘本界的小白,看到这本《我是猫耶》真的很蒙圈。不明白为什么猫吃个鱼都那么惊心动魄,不明白为什么鱼会腾空飞起,还要追杀猫,更想不通为什么要设计一只猫面对自己最喜欢的鲭鱼要落荒而逃。有机会跟着33老师读它,真的是太期待了。
非常不巧的是,课程听了一会儿,预约安装家电的师傅提前上门,几个电话下来,听课过程准备拉紧的弦被断掉了。好在根据上节课的遗憾汲取经验记下了33老师引导思考的问题,可以看着它们重新捋捋自己的想法。
在33的引导下首先观察到的是猫身上的人性化特点,于是,我觉得这是一只想成为人的猫。猫拥有人的用餐习惯,穿人类的衣物,戴帽子,叼烟斗,去电影院,过的不都是人类的生活吗?它也许是太想成为人,渐渐忘掉了自己猫的本性,吃鲭鱼的爱好虽然没有变,但是它不常吃了,甚至吃鲭鱼这件事都让它感到恐惧。从书名页,猫正准备吃一条鱼,到最后猫吃光了那条鱼,我只觉得故事的整个过程都是猫的心理活动。
接着,老师读文过程中的几处细节的提问,让我原本的确信又变得疑惑了。整个跨页的黑暗里,猫闭着眼睛往哪里跑呢?跑出树林里的猫为什么画了两个不同表情的头?跑回树林之后出现的两个“没什么两样”有什么背后的含义?
哈哈,完全想不通。
33老师的厉害之一就是总能从作品中挖到一些恰当的点帮助你打开一扇窗,让你去发现窗外的灿烂。这本书,33用“线索”来串联故事。
这本书的线索有好几条。当梳理到“鲭鱼”这条线时,谈到了隐喻。鲭鱼隐喻什么呢?对于猫来说,它是猫最喜爱的食物。对于我来说,它是什么呢?我想不到自己最喜欢的什么,然后又会带给我恐惧。对于孩子来说鲭鱼又是什么呢?游戏,电视?他们喜欢它们,但是又不能随心所欲地拥有、享受它们。孩子们总是玩不够游戏,不管给他们多少时间,他们的心里还是觉得父母限制了他们,没有给他们足够多的时间,还想再玩,再玩。这是贪念吧?但是对于这本书的猫来说,它今晚想吃鲭鱼只是一个正常的需求,何来贪念之说呢?
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帽子和烟斗这条线拎出来。最初看到帽子和烟斗,只是觉得它们是猫对与人的身份的强化。猫出门的时候要戴上帽子,叼上烟斗。在树林里被鱼打掉在地,很巧的是猫从城市返回树林时,又到了那一处,猫戴上帽子,叼上烟斗,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猫吃鱼的时候没有帽子和烟斗,被鱼追赶后也没有帽子和烟斗。我想对于猫来说,与鱼相处,是它的本性,是它内在的需求,而帽子和烟斗是猫的外在的需求,是它身份的象征。所以,到此我对故事的看法,从一只想成为人的猫,变成了一只猫的内心与外在。
再加上地点这个线索,家,树林,城市(电影院)三者分别让我联想到,对于一个人来说最舒适的地方是家;城市,通常是一个人工作打拼的地方,树林便是想卸下负担,感受美好的大自然。这似乎也符合内心与外在的看法。
但是这本书里的大自然并不美好,城市也不是猫打拼的地方。猫在树林里遭遇最爱的鲭鱼的袭击,逃到电影院还是不能摆脱鲭鱼,这分明是一段痛苦的挣扎啊!当视角发生变化,原来的观点就立不住了,佐野洋子到底要讲什么呀?一本本来就读不懂的绘本,觉得找到了解读的点,然后又一次次自我否定,这个挣扎就像被鱼追的猫一样痛苦吧┭┮﹏┭┮
不得不佩服33老师的解读绘本的功力,从来没有发现把封面、书名页、版权页、封底串联起来还有这样的效果——它们刚好和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阶段相对应。猫吃鱼是天性;戴上帽子,叼上烟斗是猫要扮演的社会角色,是一个人社会化的开始;猫与鱼的斗争是人面临的社会化与天性的冲突;接下来版权页和封底也自然地连接起来了。
这样一想来,之前的疑问好像都解决了。为什么设计猫闭着眼跑?因为它知道它要跑向哪里。为什么跑出树林画了两个脑袋?因为一个是释放天性的快感,一个是约束天性的痛苦。一本书写猫吃鱼的书奇妙地变成了一个人的成长。
大多数人不得不因为自己的社会角色放弃天性,可能就是因为这样天性才显得尤为珍贵吧,因此常常看到人们歌颂那些遇到困境也拥抱天性的人。佐野洋子为什么会画一只猫呢?我想,不光是因为她画了很多猫,也因为猫吃鱼是天经地义得不允许质疑的天性吧。相比之下,猫去抽烟,戴帽子反而显得奇奇怪怪。
但是这种支持天性的逻辑到了自家孩子身上就常常事与愿违。我们看不惯孩子不先写完作业就想玩游戏,巴不得孩子把时间排得满满当当用来学习……玩,可是小孩子的天性呀。昨晚,孩子在阅读日记中写到——你作业写得好的时候,大人就很高兴,会夸你。你说要出去玩,他们就不高兴。即使是同意出去玩,时间也少得可怜,还要你先完成学习的任务。
从大人的角度来说,好像没什么过错,但是其实我是把“玩”当成了学习的附属品,而它本该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的。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当我再要求孩子写作业时,当孩子需要玩耍时,我会提醒自己:看她,像不像那只穿着人类衣服的猫?
20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