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与科技的契约创造(新)世界
似乎自《时间简史》后,很多书籍便有意无意都会冠上“简史”二字,于是总对这些书无感,毕竟一本书如果真有“内涵”,用不着蹭别的年初书籍名字来为自己增加曝光度。前段时间受朋友安利《人类简史》,再加上年初罗永浩的演讲提到《未来简史》。从过去到未来,看起来尤瓦尔.赫拉利是要博古引今,将人类整个发展历程都说个清楚明白。可惜作者在书中渗透的主观意识太强,且《未来》一书大部分内容都是根据现代科技发展的苗头对未来进行的展望,严格来说只能算是对人类未来发展的一个讨论性参考,并无实质意义。但每个人在书中所解读的东西都不一样,这次收获最大的,应该是信仰和科技对世界造成的变化。
信仰,塑造世界
一个小八卦能维系3-5人的小团体,一个虚拟故事能维持上百人的团体运作,甚至建立国家。故事的内容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故事是否能让人们信服,一旦信服,便可占据人们的心智,让人们为其生为其死——这便是信仰的力量。
并不是只有上升到宗教层面,才能称之为“信仰”。金钱,是一种信仰,人们创造出“金钱”这个介质,并赋予它“信任”——相信它能换取人们想要的东西,无论金钱是实物存在还是虚拟存在,它所代表的都是一种信仰——物质主义信仰;国家,也是一种信仰,国家的建立本来就以虚拟故事为根基,如美国的《独立宣言》,自然权利和主权在民,从来就不是实在存在的物体。一如权利和权力,均是被虚拟创造出来以团结群众的工具。
而“宗教”这种信仰之所以强大,是它几乎能保罗万象,能够赋予任何一个事物以合法合理性,如法律,法律并不是人类想象和设计的条条框框,而是来自绝对的神圣权威;如国家,古代中世纪欧洲国王要确立统治地位,还需要教皇为其加冕以证明,现代美国总统宣誓,传统仪式也需要手按《圣经》进行宣誓;如各类人文主义学科的建立,相信人类生而平等、生而自由等等,是基于传统基督教的理念:相信每个人都有一个自由而不朽的灵魂。
中国人的信仰,应该是“共产主义”,但显然,“共产主义”的虚拟故事并不能让中国人信服,当信仰不足以维护人心,则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硬性处理:动用军队武力+司法制度强制进行维系;另一种是软性处理,以“共产主义”为名行“资本主义”之实,在与政治无关的领域让金钱资本“占据”人们心智,当醉心于物质谋求安身立命,就不会再去考虑“共产主义”是否值得信服。两种方法,两种信仰,一种是武力,一种是金钱。
科技,改变世界
科技是人类的未来。科技让医学能治愈更多类型的疾病,延长人类的寿命;科技让工业由人工化转变为自动化,解放人类劳动力;科技创造网络时代,让人类能超越地域限制进行交流,并使得知识和信息跨时空互联,扩大人类交流面和信息接收面;科技整合大数据,得益于算法,人类比以前更了解自身,但同样也蒙蔽了自身......
科技,从被创造被利用开始,就是服务于人类,让人类更好地生活而存在。但如果现代的人类并不完美,甚至难以控制,为什么不创造出另一种“人”呢?如,利用大数据算法整合出最完美的人类模型,然后通过改变生物基因构成,创造出“神人”,成为世界主流的人种。若需要某类人种专注某个领域成为服务型人种,则可以改变基因阵列,植入科技芯片,创造出如《X战警》的变种人......当科技可创造出完美理想的人种,那么“智人”的存在也就失去其必要性,人种间的种族屠杀灭亡便开始了,在智力与武力的较量下,就犹如(数)几万年前“尼安德特人”与“智人”的冲突,要么同化,要么灭亡。
如今,现代人若在“思想”和“行为”上危及管理者统治,可以通过脑额叶切除手术废除人的思考和行为功能,而将来科技能够创造人类或者改变人类基因时,统治者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民就可以创造什么类型的人民,在设定好的基因之下,无人反抗无人思考,只需追求基因算法规定的“应该”去追求的“快乐”“欲望”即可,如此一来,可真是《美丽新世界》。
科技的目的是获得力量,信仰则是为力量找到合适的应用方式。科技便是信仰的工具了。当国家、宗教利用科技作为统治工具,那么科技便会反噬,把大部分人类变成科技的奴隶。
--------------------------------------------------
其实并不存在什么“黑天鹅”事件,任何事件的发生必然有线索,有苗头,只是人们习惯于蒙蔽自己的双眼,习惯于习惯,对事件发生的端倪视若无睹或不以为然,一旦爆发,便冠以“黑天鹅”或“蝴蝶效应”等等之名,用理论帮自己将责任推脱得一干二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