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之心理话——共读一本书?
“共读一本书” 这种群活动概念特别适合学生,尤其是大学同一个专业的学生。当导师布置课外拓展书目后,大家成立一个小组(实体的或网络群)对拓展书目进行统一计划下的共读。如此,不仅能打败组员拖延症,大家在交换这本书读后感的过程当中,也能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提高。群组活动能够坚持的前提——动力源与时间,在此也不成问题:动力源即是导师的要求。时间嘛,学生本就需要为完成作业花费时间。
作为成年人,工作党,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我自己也运营过一些群活动,深知在策划活动前,落实动力源与时间的重要性——任务太偏没人接受,任务太重难以每天抽出时间坚持……经常看到有人发出成立群组,共同读书的倡议,应和者多,不知实际操作效果如何。窃以为这种共读活动很难实现,原因大概是:
读书作为一种精神体验,这件事情其实很私人。容易受到当时当地当下人的状态的影响。即使是拥有提升自己的源动力,和每日定时阅读的习惯的人群,在书目的选择上,口味也很难趋同。拿我个人的例子来说,这几天或者这几周就是读不下去现代通俗小说,觉得肤浅。可能是因为最近我就处于理性脑或者是逻辑脑的占上风的时段。极有可能过了一段时间,我又觉得这些理性和逻辑的东西太过枯燥,已经趋于饱和,就会拿起两三本侦探小说,沉浸在情节当中,换个形象脑刷一刷。因此,你不可能规定所有的人在某一个具体的时刻,都调频到了理性脑,或者都调频到形象脑上来,这是很难实现的。即使所有的组员都调频到了同样一个阅读倾向之后,接下来规定具体的某一本书的操作也同样不简单。连同一位作家处在生活当中的不同时段,写出来的文字风格内涵都不一样。所以一个人当时当下的心境是契合作家早期的文字还是晚期的文字,都是很难调整到一起的。找到读过某本书的朋友尚且不易,规定在某个固定的时段读完某一本特定的书籍,寻找这样的成年人群体,除非是出版社卖活动,以数以千万计的读者池为基本盘,或者微信阅读App上,利用大数据功能去筛。凭个人的力量在网络中发起,那几乎是反人性的难度。
我个人认为一种相对好操作的共读活动,就是大家用手头正在读的书,在群里打进度卡。比如群规定每天至少读30页,或者是读50页,或者一定页数阶梯自选,总之是以每天阅读的页数,而不是以内容,话题,书目为一个共同目标。每天读完之后,可以分享一点感受,也不局限于非得是读后感,可以是今天阅读状态啊,阅读环境啊等等各种各样相关的碎碎念。
在读完了一本书之后,可以写一点儿东西,给这本书标一个句点,做一个总结。这个环节我觉得参与的门槛儿也不算高。这样的话,大家可以看一看其他人某本书的总结,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加入自己的待读书单。待读书单拉的长一些是没有关系的。就像菜单上提供了很多道菜一样,反正菜单上的菜就在那先摆着嘛,什么时候你想吃辣的就去选择辣的读,什么时候忽然想吃甜的了,就去选择甜的去读。但是首先要保证菜单上有好几种辣菜和好几种甜菜,供你在想吃的时候可选的范围多一点嘛。更何况群里还能看见前人对于这道辣菜或这道甜菜的相应评价(安利,哈哈),让你在做选择的时候,更为简洁直接一些。
这就是我的群共读理念——在一个群里有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我们都是来读书的,但是相对的选材,进度和方式是各自独立的。既保留独立性,又有每天读页数的要求,每本书写总结的要求,这样一点鞭策性。只要这两者的度把握的恰当,那么我们建立一个共读群,组织这样一个活动,也是可行的,可操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