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长久吸引并留住用户注意力
2025-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萧力恒
(续上篇)当下各行各业,开直播、做视频似乎已成生存发展的“标配”;然而,仅靠几条视频爆火后便急于变现的时代已然过去。
视频内容的比拼,归根结底还是"内容为王"。
直播比拼的是什么?还是得深挖内容;
直播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什么?是内容的深度与吸引力。
那内容的好坏如何衡量?
能够长久地吸引并留住用户的注意力,因此,要不断产出高质量的内容。
视频与直播,作为当前最主流的媒介形式,其底层逻辑确实殊途同归~【优质、可持续的内容供给】是立足之本。爆款或许能带来短暂的流量高峰,但缺乏深度和持续性的内容,终将如昙花一现,无法支撑起长期的发展与品牌价值。
直播看似门槛更低,但其对内容的要求实则更为苛刻,因为它是「一场即时互动、强沉浸感、无法NG的深度内容交付」。
直播比拼的核心要素,即深化"内容"在直播中体现。
1. 内容的即时价值与互动性:即时响应:主播能否敏锐捕捉用户弹幕、评论,并即时、有效地回应、解答疑问、参与讨论等,直接影响用户留存跟信任度,这考验临场反应和沟通能力。以下列举两个案例:
①来凤藤茶大赛中的专业互动:主播面对观众关于“藤茶功效”“挑选技巧”“优惠活动”的密集提问,即时展示鲜叶、讲解“一芽二叶”标准,并现场冲泡演示“回甘”特点,通过专业解答建立产品信任。
②大学生助农直播的“突击学习”:四川农业大学学生团队在零经验情况下,恶补茶叶知识后化身“临时专家”,直播中即时回应古蔺茶叶的冲泡方法、口感特点等问题,覆盖观众超2200人,实现从“生涩”到“流畅”的转化。
深度互动:内容设计是否包含用户参与环节(如投票、连麦、答题、挑战)?能否通过互动将观众从“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提升沉浸感和粘性?就举一个案例:
双现场联动:镜头在香格里拉森林(实地采菌)与昆明演播室(烹饪品鉴)间切换,观众通过弹幕提问驱动内容走向,例如要求“展示松茸清洗过程”,主播即时调整镜头至溪边场景。
个性化体验:在直播框架下,能否针对不同用户或用户群体提供个性化的关注和反馈?举两个案例:
①绍兴黄酒直播:主播针对江浙用户强调“烹饪提鲜”,面向北方用户则突出“冬季暖饮”功效,并结合方言Rap拉近地域距离。
②北京暑期消费专场:阳坊涮肉在长城直播时,为家庭观众推荐亲子套餐,向年轻群体推送“打卡优惠券”,精准匹配不同客群需求。
2. 主播的个人魅力与专业深度(人就是内容):
独特人设与感染力:主播的个性、风格、表达方式、价值观是否鲜明且有吸引力?能否建立情感连接和信任感?
专业素养与知识储备:在专业领域(如带货、知识分享、才艺表演等),主播是否足够专业、可信?能否提供有深度、有洞见的信息或解决方案?
控场能力与应变力:面对冷场、突发状况、负面评论等,主播能否从容应对,稳住节奏,甚至化危机为亮点?
3. 内容的场景化与沉浸感:
场景构建:直播的场景设计(背景、灯光、道具、音效)是否与主题契合,能否营造出独特的氛围和代入感?
叙事能力:即使是带货或聊天,是否有清晰的逻辑线或吸引人的小故事贯穿其中?
情绪价值传递:直播不仅是信息传递,更是情绪传递。主播能否调动观众情绪(欢乐、共鸣、感动、好奇、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