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群书学院

绘本 | 别让“不要”把孩子拦在探索世界的门口

2017-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随心所遇_06ce

如果女儿长大一些,看到《不要,不要,妈妈不要》这本绘本,一定会非常喜欢,并且反反复复地看的。

封面的恶魔妈妈和书中的淘气妈妈形成强烈对比

因为,在她的世界里,“不要……”已经被我和爱人说了太多太多。

在女儿小小的身躯里,一定住着一个躁动不安的灵魂。从她还只能躺在上开始,她就时不时地想要翻身,小脖颈不厌其烦地挑战着地心引力,一摇三晃地抬着。

然后,当她开始爬行,这个世界就成了她释放好奇和挑战的游乐场。每一处“高地”她都渴望征服——床上的被子,床头上的摆件,书桌上的台灯,沙发上的靠垫——只要可以,她甚至都想爬上天花板,去够自己从小一直喜欢盯着看的吊灯。

于是,也就不难想象,我和爱人最容易脱口而出的就是:

不要去够床头上的东西!

不要去拽被子!

不要扣插座!

不要撕书!

不要……

在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课程中,我们也深深地知道,孩子通过动作来发展思维,尤其是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做父母的,需要给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能更多地尝试运动。

可是,安全问题又始终是我们心头最大的隐患。

所以,当看到《不要,不要,妈妈不要》这本绘本的时候,我习惯性地以为是抨击父母对孩子管教太多,束缚孩子天性发展。

没想到,竟然是被“哭闹虫”和“生气虫”附体的爸爸妈妈,释放了自己内心孩子般的天性,不仅在家里胡闹,更是跑到大街上去玩,在游乐场肆意的耍,那些曾经指责孩子的“不要……不要……”反而变成孩子口中的话语!

当看到孩子陪伴妈妈在外面疯玩了一整天之后,盼望着回到家见到爸爸,能够帮他“管教”好妈妈,没想到,却看到爸爸也变得不正常的时候,我已经乐不可支了!

玩疯了的爸爸妈妈却有十足的可爱

当时孩子内心的阴影面积,不用计算也都猜到绝对覆盖全部了!

绘本通过神奇的身份互换,让父母重新变成孩子,在孩子的世界里感受对自由的渴望。

可让我感动的是,孩子并没有严厉呵斥,也没有感到不耐烦,而是陪着这个看上去完全不正常的妈妈去玩。

当妈妈在游乐场走散,他也会担心,但是,他并没有将这上升为重大安全事故,而是用望远镜追着妈妈的身影,确保妈妈的安全。

孩子用望远镜寻找在游乐场走丢的妈妈

当妈妈在郊外玩累了,困得想睡,他会一直陪着妈妈,告诉她回家再睡,而不是训斥妈妈不懂事,不听话……

我想,孩子对爸爸妈妈总是充满了耐心,而身为成人的我们却总是容易对孩子失去本该有的耐心和宽容。

更可怕的是,成为父母之后,我突然发现自己竟然忘记了孩童时的渴望,以及那时对爸爸妈妈的希望。仿佛我从未经历过童年,直接成了父母……

反思自己,当过度的担心成了限制孩子自由的说辞,孩子失去的就不仅仅是玩耍的快乐,而是独立探索世界的勇气,甚至更多。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曾用good enough来形容父母,国内曾翻译为“足够好”、“刚刚好”等修饰词,但最为被心理圈内认可的称呼却是直白的“六十分”父母!

如果父母替代孩子做了太多,就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权;而完全不管,却又让孩子无所依靠。

所以,父母只做到六十分,其他的,信任孩子可以独立完成,并给他们适当的帮扶即可。

探索世界是孩子的本能,无论父母用言语如何阻拦,都不可能完全阻断。与其站在孩子天性的对立面,不如想办法和孩子成为伙伴,去好好地陪他们一起成长!

西尔斯在《橙色亲子课》一书中提到,自己的小女儿就是一个一刻不停的高需求宝宝,而当她想要攀爬家里的柜子时,西尔斯并没有阻拦,而是提前把可能的危险排除掉,剩下的,就是任由女儿去自由地探索。

有趣,是对父母最高的要求

我想,作一个有趣的爸爸,远比一个为了保护女儿安全而严肃的爸爸要强一百倍!既然如此,就干脆放掉父母的架子,找回内心未泯的童心,在陪伴女儿的过程中,满足自己小时候未曾满足的快乐与探索的天性!

不断地告诉自己:千万别用“不要”把女儿对未知探索的好奇心拦在世界的门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