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诗经||国风•秦风•小戎
小戎俴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文茵畅毂,驾我骐馵。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
四牡孔阜,六辔在手。骐骝是中,騧骊是骖。龙盾之合,鋈以觼軜。言念君子,温其在邑。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
俴驷孔群,厹矛鋈錞。蒙伐有苑,虎韔镂膺。 交韔二弓,竹闭绲縢。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
轻型战车浅车厢,五条皮带扎在车辕上。活动的环限制驂马入服,暗的革带贯铜环是驂马继续奔跑。虎皮褥子长车毂,花马驾车白蹄扬。思念夫君,性情温和玉一样。他从军住在木板屋,扰乱我的心曲。
四匹公马很壮实,手中攥六条缰绳。青马红马中间驾,黄马黑马两边向前跑。龙纹盾牌双合起,铜环套扣住内侧辔绳。思念夫君,温馨但恨边邑遥。何时才能回家?想他怎能不心焦?
四马披甲很合群,三棱矛柄套装铜镦。盾牌上面绘鸟羽,虎皮弓囊雕花纹。两弓相交插囊中,绳索捆住竹制弓架。思念夫君,睡下坐起心不定。夫君温良文静,明慧有礼传美名。
【注释】
[1]小戎:兵车。因车厢较小,故称小戎。[插图](jiàn):浅。收:轸,车后横木。[2]楘(mù):用皮革分五处缠在车辕上,起加固和修饰作用。梁辀(zhōu):弯曲的车辕如船状,即用五束皮带系在车辕上。[3]游环:活动的环。协驱:驾具。马的胁部加上皮扣,连在拉车的皮带上。[4]靷(yǐn):引车前行的皮革。鋈(wù)续:以白铜镀的环紧紧扣住皮带。[5]文茵:有纹饰的虎皮坐垫。畅毂(gǔ):长毂。[6]骐:青黑色如棋盘格子纹的马。[插图](zhù):左后蹄为白色,或四蹄皆白的马。[7]君子:此处指从军的丈夫。[8]温其如玉:女子形容丈夫性情温润如玉。[9]板屋:用木板建造的房屋。[10]心曲:心灵深处。[11]牡:公马。孔:甚。阜:肥大。[12]辔:缰绳。[13]骝(liú):赤身黑鬣的马。[14][插图](guā):黄色、黑嘴的马。[15]龙盾:画龙的盾牌。[16]觼(jué):有舌的环。[插图](nà):内侧二马的辔绳。[17]邑:秦国的属邑。[18]方:将。期:指归期。[19]胡然:为什么。[20][插图]驷:披薄轻甲的四马。孔群:很协调。[21]厹(qiú)矛:头有三棱锋刃的长矛。[插图](duì):矛柄下端的金属套。[22]蒙:画杂乱的羽纹。伐:中型盾。苑:花纹。[23]虎[插图](chàng):虎皮弓囊。镂膺:在弓囊前刻花纹。[24]交[插图]二弓:两张弓,一弓向左,一弓向右,交错放在袋中。[25]闭:弓架,用以正弓。绲(gǔn):绳。縢(téng):缠束。[26]载寝载兴:又睡又起,起卧不宁。[27]厌厌:安静柔和的样子。[28]秩秩:聪明多智。
【赏析】
《小戎》写妇人对出征西戎的丈夫的思念与赞美。东周初年,西戎对秦国骚扰不断,于是秦襄公率兵讨伐,一举获胜,驱赶西戎数百里。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化解了危机,还扩大了秦国的版图。《小戎》所写内容,与上面所说史实有关,因此也有了“美秦襄公”说。此外,还存在“赞美秦庄公说”、“慰劳征戎大夫说”、“伤王政衰微说”、“出军乐歌说”、“怀念征夫说”等,就其文本所叙来说,“怀念征夫说”是比较可信的说法。
诗有一实一虚两条线索,先从实处着笔,回忆起丈夫出征那天自己送别时所见场景:“小戎[插图]收,五楘梁辀。游环胁驱,阴靷鋈续”,“骐骝是中,[插图]骊是骖”,“交[插图]二弓,竹闭绲縢”,目光所及由兵车到战马再到兵器,这些正是从征将士的象征,描写武器装备的精美、阵容的强大是为了衬托主人公的勇武高贵,但主人公又并不是一介莽夫,作者描写他的性情是“如玉”。回忆完曾经送别的场景,诗的视角转回到女主人公身上:思想远方的征夫,“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言念君子,温其在邑”。这样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的思念两条线索交替进行,“蒙太奇”的手法在诗人手中运用自如,可谓其妙。
这两条线索引人领着全诗的走向,从宏观着眼,全诗三章,每章的前六句赞美秦师兵车阵容的强大,后四句抒发女子对征夫的思念之情。但细微之处也见功力,各章的后四句,虽然都有“言念君子”之意,但在表情达意方面仍有变化。如写女子对征夫的印象:第一章是“温其如玉”,形容其夫的性情犹如美玉一般温润;第二章是“温其在邑”,言其征夫戍守边邑,为人忠厚;第三章是“厌厌良人”,言其个性柔顺随和。写到自己的思念之情时,也略有变化:第一章是“乱我心曲”,心烦意乱;第二章是“方何为期”,盼望归期;第三章是“载寝载兴”,辗转难眠。用不同的侧面表达着同一相思之情,诗人笔调老道而不单一,可以说在艺术上颇有造诣。
除了艺术上的独特之处,《小戎》还让读者更加了解了“秦风”。在秦国,习武成风,男儿从军参战,为国效劳,成为时尚。而装备精良,阵容壮观,粮草充足都成为国力强盛、武力壮大的表现,秦地人从不掩饰对军事力量的自信,这也往往成为他们炫耀的资本,这正是“秦风”一大特点。
诗的叙述者不是身在军中的军人,而是征夫的家人,从一个旁观的角度见证了军事力量在国人心中的烙印。征夫们受到国人的称赞与礼遇,妻子也为有这样一位丈夫而感到荣耀。人们心中不曾有征戍苦难的阴影,这与《诗经》其他“风”中所描述的大为不同,同样出自《诗经》,不同国风对征戍的态度便可看出人们不同的生活境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