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灰质炎
![](https://img.haomeiwen.com/i3635573/7b4b47f6794c5c9b.png)
脊髓灰质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儿麻痹症,一般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脊髓灰质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神经细胞,以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患者多为1到6岁儿童,主要症状是发热,全身不适,严重时肢体疼痛,发生分布不规则和轻重不等的弛缓性瘫痪,脊髓灰质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程度很轻的非特异性病变,无菌性脑膜炎(非瘫痪性脊髓灰质炎)和各种肌群的弛缓性无力(瘫痪性脊髓灰质炎)。脊髓灰质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受损,与之有关的肌肉失去了神经的调节作用而发生萎缩,同时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缩,使整个机体变细。
在1995年到1996年,我国云南和青海省发生了分别由缅甸和印度输入的脊灰野毒株病例,导致云南和青海有众多儿童感染,但是呢,由于我国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一位伟大的医学家顾方舟教授为首的医疗团队发明了口服脊灰减毒活性疫苗,俗称“糖丸”,由于“糖丸”的出现,在1995年到1996年之间的境外输入性脊髓灰质炎感染者在国内并没有造成大流行,而是迅速的遏制住了。
小儿麻痹症的潜伏期一般为8到12天,按照病情的时间可分为五个时期。
一、前驱期:主要症状为发热、食欲不振、多汗、烦躁和全身感觉过敏;亦可见恶心、呕吐、头痛、咽喉痛、便秘、弥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渗出物、腹泻等,持续1~4天。若病情不发展,即为顿挫型。
二、瘫痪前期:多数患者由前驱期进入本期,少数于前驱期症状消失数天后再次发热进入本期,亦可无前驱期症状而从本期开始。患儿出现高热、头痛。颈背、四肢疼痛,活动或变换体位时加重。同时有多汗、皮肤发红、烦躁不安等兴奋状态和脑膜刺激征阳性等神经系统体征。
三、瘫痪期:一般无法将此期与瘫痪前期截然分开,一般于起病后2~7天或第二次发热后1~2天出现不对称性肌群无力或弛缓性瘫痪,随发热而加重,热退后瘫痪不再进展。多无感觉障碍,大小便功能障碍少见。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几型。
1、脊髓型:这种类型最为常见。表现为弛缓性瘫痪,不对称,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下肢及大肌群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仅出现单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瘫痪,如累及颈背肌、膈肌、肋间肌时,则出现梳头及坐起困难、呼吸运动障碍、矛盾呼吸等表现。
2、延髓型:又称做球型,系颅神经的运动神经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环中枢被侵犯所致。此型较少见,呼吸中枢受损时出现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血管运动中枢受损时可有血压和脉率的变化,两者均为致命性病变。颅神经受损时则出现相应的神经麻痹症状和体征,以面神经及第X对颅神经损伤多见。
3、脑型:改型比较少见。表现为高热、烦躁不安、惊厥或嗜睡昏迷,有上运动神经元痉挛性瘫痪表现。
4、混合型:以上几种中有两种及以上同时存在。
四、恢复期:一般在瘫痪后1到2周,瘫痪从肢体远端开始恢复,持续数周至数月,一般病例8个月内可完全恢复,严重者需6到18月或更长时间。
五:后遗症期:严重者受累肌肉出现萎缩,神经功能不能恢复,造成受累肢体畸形。部分瘫痪型病例在感染后数十年,发生进行性神经肌肉软弱、疼痛,受累肢体瘫痪加重,称为“脊髓灰质炎后肌肉萎缩综合征”,病因到现在都还没有研究出来。
对于小儿麻痹症,以目前的医疗科技,还没有有效的药物和手段来完全治愈,主要是对症治疗,但是该病是可以预防的,由于小儿麻痹症的疫苗早已经发明,所以提早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就能有效的预防小儿麻痹症。不过我国在对于新生儿接种计划中,将脊髓灰质炎疫苗纳入法定强制接种疫苗名单中,对此我国的小儿麻痹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即1996年那次之后,我国基本没有大面积的出现小儿麻痹症感染。
小儿麻痹症最恐怖的不是发病过程中出现瘫痪状态,而是其出现后遗症,由于目前对于小儿麻痹症造成的后遗症是如何发生的,所以对此还没有有效的医疗手段来治疗小儿麻痹症带来的后遗症。但是最重要的是,注射脊髓灰质炎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