耘梦文苑清幽茶思录🍁美文诵读专辑收纳

以豁达穿风雨,凭善良渡己身

2023-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AUSKING黄东启

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

钱钟书曾说:

“得势时,把别人当人,告诫自己有所不为;失势时,把自己当人,提醒自己终有所为。”

人这一生,际遇跌宕往往一念之间。

一个人的成熟,不在于经历过什么,而在于面对不同经历时的态度。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懂得顺境善待别人,逆境善待自己。

顺境善待别人,是格局。

苏洵曾在《名二子》中,解释“苏轼”这个名字的来由。

一辆车子,车轮、车辐、车轴等均是不可或缺之物。

相比之下,车轼为乘客眺望风景时的扶手,显得可有可无。

苏洵以此告诫儿子,做人要懂得低调谦逊,切莫自视甚高。

公元1057年,苏轼年方二十,绣口一吐,惊艳半个大宋。

《刑赏忠厚之至论》寥寥数行,读得欧阳修涔涔汗出,当朝皇帝惊呼:“(李)白有(苏)轼之才,无轼之学。”

一朝进士及第,名动京师,苏轼逐渐将父亲的教诲抛诸脑后。

他在凤翔为官时,太守陈希亮德高望重,与其祖父是同辈。

苏轼却认为陈希亮徒有虚名,每次陈希亮宴请属下,他都坚辞不赴。

有一次,陈希亮翻修凌虚台。

苏轼以题记为名,文辞间饱藏讥讽:“台犹不足恃以长久,而况于人事之得丧?”

意思是说,凌虚台尚且难以长久,何况修台人的功名地位。

苏轼写罢,得意地将笔一丢,只道陈希亮看见此文,必当气急败坏。

谁知陈希亮非但没有计较,还将文章刻于凌虚台上,一字不改。

后来苏轼因风头过盛,屡遭构陷,想起已然过世的陈希亮,感慨自己当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形于颜色,已而悔之。”

半生繁华,一朝流水,苏轼幡然醒悟。

从此,天下少了一位锋芒毕露的才子,多了一位温良谦逊的君子。

他向小自己9岁的黄庭坚请教书法,作诗时还毕恭毕敬地在旁备注“效山谷体”。

门生张耒改了他文章里的一个字,他没有生气,还连连道谢,尊对方为“一字之师”。

人这一生,和善基于见识,狂妄源于浅薄。

一个人见过天地,明白自身的渺小,无论在谁面前,都懂得放低姿态。

越是浅薄的人,越是容易被一时浮云遮望眼,自以为天底下无人可及。

唐朝萧颖士18岁考进士第一,恃才傲物,时常拎着一壶酒,在郊外独酌独吟。

有次遭遇暴雨,萧颖士看到一位老人在树下避雨,神情十分狼狈,便对其出言不逊。

片刻后风定雨霁,大批车马前来,拥簇老人离去。

萧颖士慌忙询问左右,发现被自己轻视的老人,竟是当朝的吏部尚书王丘。

王丘将他叫到跟前,对他说:“你若自恃才名,一直如此傲慢,此生也只能是个进士了。”

萧颖士惭愧万分,从此一改傲慢的脾性,最终以博学谦逊之名,成为一代“萧夫子”。

苏轼曾说:“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一个真正有格局与内涵的人,心无波澜,不事张扬。

他们如水一般,择高处立,往低处行,最终修得如大海般宽阔的人生。

人不可能一直走上坡路,在顺境时善待别人,到头来成全的是自己。

修一颗豁达之心,人生不过如此,凡事都不值得耿耿于怀;修一颗趣味之心,生活总有欢喜,让生命泼洒的自在惬意;修一颗善良之心,所照都是光亮,上天自会给你意外馈赠。

逆境善待自己,是修行。

公元1079年,一场“乌台诗案”,让意气风发的苏大学士,沦为戴月荷锄的东坡居士。

经过103天的牢狱煎熬,苏轼被贬黄州,受人监视。

他将所剩无几的铜钱分成三十串,挂在屋檐下,规定自己每天只能取用一串。

相比物质的困顿,更大的打击来自精神的煎熬。

他在诗中写道:“我谪黄冈四五年,孤舟出没风浪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

曾经门庭若市,而今亲朋无一字,出无所往,思无所归。

面对突如其来的落差,常人怕是早已哭天抢地,苏轼却将逆境视作修行,努力把失意的生活过出诗意。

没有收入,他就开垦荒田,自食其力,与劳作农夫打成一片,于浅烟疏柳间自得清欢。

被贬惠州,城中羊肉都被当地显贵买走,苏轼就捡别人挑剩的羊骨头。骨缝里剔下的肉屑,也被他吃出蟹肉的味道。

年过花甲流落海南,到了无肉可吃,无书可看的境地,苏轼却在给朋友的信中说:

“比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

没有书看,抄上两本书,也能自得其乐。

苏轼在晚年时写过一句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回首一生,他最想与人诉说的,不是才满京师时的辉煌,而是颠沛流离时的岁月。

他把半生失意揉进浮沉宦海,打捞起一生的才情与旷达。

古语有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也没有永远的逆境。

感怀伤时,非但于事无补,还会在不得自遣的怨抑中,错过本该有的柳暗花明。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珍惜当下,善待自己,才会明白命运其实另有安排。

一直记得《阿甘正传》里的泰勒中尉。

他出生军人世家,梦想成为战功赫赫的将军。

但在一场战役中,他被炸断双腿,不仅军旅生涯提前结束,毕生理想也变成泡影。

他意志消沉,每天坐着轮椅出入夜店,自甘堕落。

直到有一次,他与朋友出海捕鱼,碰上百年一遇的台风。

泰勒自觉难逃一死,顶着暴风雨爬上桅杆,悲愤地质问上天为何如此对待自己。

然而雨过天晴,海面重归平静,泰勒发现自己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沿岸渔船全被飓风摧毁,只有他的船远离海岸,成为唯一幸存的船只。

一连串的巧合,让他开始明白:

“命运有时无情,有时慷慨。一经命运的无情便自暴自弃,何以领略命运慷慨的一面?”

他开始接受缺憾的人生,努力经营自己的渔船。

因为没有竞争对手,他很快挣到人生第一桶金,接着他又扩大经营,成立自己的捕鱼公司。

短短几年,他成为身家百万的富豪,还为自己换上最先进的义肢。

重新站在朋友面前,他变得开朗、乐观,完全不是当年那个意志消沉的伤兵。

苏轼门生晁端礼写过一句词:“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

每个夜晚都有明月,只是阴晴难料,你怎知何时会有云翳遮掩?

惟有守得云开,方知清光未减,来岁无穷。

生活也是同样的道理,悲欢离合,往往联翩上演。

不必哭诉命运不公,只需调整心态,告诉自己黑暗到了极致,必有光明绽放。

学会善待自己,每次逆境就是一场修行,让你以更好的姿态,迎接顺境的到来。

“我如果去旅行,不会跟李白在一起,因为他不负责任,也不会选杜甫,因为他太苦了。我会找苏东坡,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作家余光中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苏轼,不仅是因为他的词作天下一绝,更因为他身上所蕴含的品质。

命运虽给他以悲苦,岁月却赋予他随遇而安的乐观,饱经折磨的流放之路,反而成全了他的才情和旷达。

人生海海,我们亦需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以豁达穿风雨,以趣味生情味,以善良渡己身,把自己活成一束光。

用豁达穿风雨

《演讲与哲学》说:人生就像一条曲线,有高峰有低谷,有春风得意也有落魄十分。每个冲出低谷,直达高峰的人,都有他们的“低谷哲学”。

人生不是一马平川,生活不是斑斓童话,我们难免会遭遇荆棘坎坷,坠入低谷深潭。

这时,需要以豁达的心态超脱苦难,用超拔的精神重新审视生活。

苏轼前半生顺风顺水,声名显著,锦衣玉食。

人到中年,猝不及防的“乌台诗案”,让他从一个峨冠博带的士大夫,变成尊严扫地的阶下囚。

出狱后,苏轼被贬谪黄州。

亲朋好友不再来往,地方官员时时监视。孤身远行,如履薄冰,凄凉无尽。

他没有在苦难里沉沦。他放下对名利的追逐,顺应命运的安排。以黄州壮阔的山水,重塑自己的文化人格。

在风雨交加之中,他手执藜杖,头顶风雨,洒然前行。他朗声吟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纵然有再多的风雨,都无所畏惧。

以从容淡泊的心态,超脱于人世间的名利得失。

不管身处任何环境,都可以安顿自己的身心。

狂风在你耳边呼啸时,你只当是微风拂面。

暴雨在你眼前倾泻时,你只当是屋檐滴水。

闪电在你头顶肆虐时,你只当是萤火流逝。

心大了,事情就小了。

人豁达了,种种不幸就被超越了。

以趣味生情味

幸福在于趣味,并非事物本身。

我们幸福在于我们拥有自己的所爱,而不在于我们拥有别人觉得可爱的东西。

拥有趣味,我们才能对抗生活的枯燥和平淡。

让生活得以精彩,让生命得以陶醉,让人生变得生动而美好。

老舍说:“生活是一种律动,须有光有影,有左有右,有晴有雨,趣味就在这变而不猛的曲折里,微微暗些,再明起来,则暗得有趣,而明乃更明。”

有趣的人,活得惬意,过得潇洒。常怀一颗欢喜心,把自己活成最好的样子。

苏轼曾和好朋友刘贡父说,自己在准备应试时,每天吃三白饭,即一碗白米饭,一撮白盐,一碟白萝卜。刘贡父大笑。

几天后,刘贡父发帖请苏轼到家吃皛饭。苏轼想皛饭名字怪异,一定不同凡响,于是欣然赴宴。

等饭菜上齐后,苏轼发现桌上只有白饭,白盐,白萝卜,恍然大悟,原来皛饭就是自己提到过的三白饭。

临走前,苏轼对刘贡父说,明日邀请你我们家吃毳饭。

刘贡父不明所以,赴宴之后,见桌上空空如也,就向苏轼询问原因。苏轼笑道,毳饭者,毛(没有)白米饭,毛白盐,毛白萝卜。

趣味是生活的调料。趣味十足的人,生活鲜活灵动,精彩纷呈。时时处处都能撷取生命的乐趣,让人生曼妙无穷。

用趣味生情味,冲淡生活的苦味。因为有趣,人生会更快乐,更轻松。

凭善良渡己身

天道好还,因果不虚。日行一善,终获福报。

行善,是自渡渡人最好的方式。

苏轼的一生,无论走到哪里,遭遇什么,都不忘善待他人。

他任徐州知州时,大河决堤,洪水泛滥,淹没房屋无数。

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在危险的河堤之上,扎根灾区,抗洪抢险。

面对慌张奔逃的百姓,苏轼说,有我在,绝不会让大家衣食无着。

于是百姓们和苏轼一起,凝心聚力,战胜灾情。

任杭州通判时,他在西湖建设堤坝,改善周边水利状况,被世人称为“苏堤”。

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人生坠入低谷。

哪怕自己缺衣少食,生活窘迫,他仍然出资帮助歉收的老农走出困境,给落后的当地百姓修建学堂,教授文化。

每当苏轼离开一个地方,当地百姓都会牵衣遮道,流泪不止,不忍苏轼离去。

古人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苏轼竭尽所能善待百姓,百姓也给苏轼很多温暖。

如他送上一些小礼物,帮他垦荒种地,献上自家酿制的一坛酒。这些举动,像一束光,照亮了苏轼的低谷。

百姓的认可,是为官者最大的价值。人民的赞誉,是写作者最高的丰碑。

苏轼不管做官员,还是做文人,都以他的善良,温暖了别人,成就了自己。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善良,自然能收获善果。你只管行善,福报已在路上。

林清玄说:“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

修炼好自己的心,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才能更好地应对世界,成全自己。

修一颗豁达之心,懂得人生不过如此,凡事都不值得耿耿于怀。

修一颗趣味之心,让生活时时有欢喜,让生命自在而惬意。

修一颗善良之心,当你向他人源源不断地输出善良,上天自会馈赠给你福报。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只要你足够豁达,足够有趣,足够善良,这一生一定能熠熠生辉,生动精彩。

林语堂曾说:“苏轼最大的魅力,不是让内心被环境吞噬,而是超出环境,以内心的光亮去照亮生活的路。”

以平常心,待无常事,恪守内心的良善,接纳生活的缺憾,方能修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超然。

就像《幼学琼林》中说的那样:“孤阴则不生,独阳则不长,故人之生长,兼以阴阳。”

顺境也好,逆境也罢,都是必然的经历,重要的不是处境,而是心境。

顺境善待别人,在大好形势前看到自己不足,低头看路,方能致远。

逆境善待自己,相信困苦到头终有回甘,滋养自己,才能守得云开。

从此顺不欺人,逆不自欺,风雨歧路,苦乐自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