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少年都不贱》读后感
今天看完了张爱玲晚期的一部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我的感慨颇多。
故事其实很简单:上海一家教会女校的同宿舍的四个女孩子她们的感情经历。文笔一望而知,还是张爱玲的文笔。人情事故,也还是张爱玲的眼中的人情世故。
20年前,初看张爱玲的文字的时候,觉得她对人性的描写特别深刻。这部作品,可以说是沿袭了她以往的风格。但如今的我,却不再喜欢她笔下描写的那些入木三分的人性。
这部小说的两个女主人公,恩娟和赵珏,在花季少女时是同宿舍里一对无话不说的闺蜜。经历了战乱,她们都来到了美国。由于地位的悬殊,两个人变得生分和隔膜起来。久别重逢之后的比较和计较,让人觉得心酸,她们也知道回不到过去了。她们特别怀念花季少女时的真诚。
老朋友之间就真的只有那样的比较吗?以前,我也许会认为是的。我毕业十多年,当我看到我的同学们,在电视屏幕上熠熠闪光,获得金话筒、银话筒奖的时候,心里是五味杂陈的,有不甘、羡慕、难过、自惭形秽的。那时除了一个同宿舍的闺蜜外,我刻意地远离着大部分同学。
可是现在,随着心理的成长,现在想来,那时的我真是没有格局。毕业二十年聚会,再见到我的同学们,我心中完全了没有比较和计较,只有祝福。当我用这样的眼光对同学的时候,我也收到了同样的祝福。--没有比较,心就没有伤害。
我在想为什么张爱玲的笔下都会显出这样的人情冷暖呢?是因为,她看到的、经历的、感受到的人情冷暖就是这样的。而当我们用一种纯净的,美好的眼光去看周遭的关系的时候,那反馈在我们眼底的,同样也是纯净的美好的。就好像是我们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你戴的那片有色眼镜是什么颜色,你看到的世界,就会被蒙上什么色彩。所以,**我觉得重要的不是这个世界如何,重要的是我们看这个世界的眼光是怎样的。
-**我相信有一种眼睛,就算在废墟里,也能看到诗意。在绝望中,也能找到快乐。在一地鸡毛中也能找到岁月静好。
心灵有多干净,眼神也就有多干净,他所看到的世界、还有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有多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