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 | 如果你过得不快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洋杂汤原创文章,原文链接: 自我分析| 如果你过得不快乐,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在接近30岁的路上,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我始终在努力探索,我是谁、我想做什么、我想要什么、我的价值是什么,如何才与自己和谐共处。今天就自己对这段时间情绪低落、内心挣扎的反思做个小分享。主要与工作规划相关、探讨什么样的事儿才是有趣的事儿、兴趣和工作能否合二为一?
前言本章探讨的观点,绝对不要求大家认同。我根本没有资格告诉别人什么样是值得追求的生活,因为生活没有固定模式,每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和过去的经历所形成的信念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人生没有“必须”,也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
但,我仍然很愿意与大家分享我对生活的感悟。不过,我并不立志于改变大家,也不想强迫大家接受我所崇拜的人生价值观。单纯分享,引发探讨最好哈。
改变在接近30岁的路上,我的内心发生了很多变化。
我今年28岁,接近神奇的分界线30岁。随着我一点一点地接近这个神奇的时间界限,我的心态正在悄悄发生改变。
20上下的时候,我渴望与众不同,无法忍耐平庸。现在我也是有追求”精彩人生”的趋势,但是最近几年,我也对“简简单单、怡然自得、平凡而满足地生活方式”也开始感兴趣。这两种价值观是有冲突的。而这样的冲突和矛盾,必然会体现在我的行为上、心理上。
现在,对于理想生活的定义,我有了些不确定。但是思来想去,也许目前内心中,我还是渴望拥有一份小而美,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事业。下文将细细探究,具体是什么样的生活图景。
思考如果你的情绪低落,要想想为什么?
我已经很长时间未更新公众号。这和我低落的情绪密切相关的。写文章所需要的那种一气呵成的灵感,我完全没有。如果随随便便写点东西应付大家,这又违背了我建立公号的初衷。因我,更新被我持续搁置了。
最近这段时间,我的内心过于平静。情绪整体比较低落——没有很开心、没有很伤心、没有很难过、没有很愤怒。总之,我的情绪几乎没有一点变化。当然,以前我也经历过这样的郁闷期,所以对此我倒是没有惶恐,只是好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影响了我的情绪。
情绪是表征,内心的冲突是内核。当不开心、不幸福、不满足,我需要轰轰烈烈地思考,找到病症,继而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我坚信—— 人类所有的痛苦都源于内外的无序与不和谐,也就是说你觉得不爽,实际上是因为你的内心想要的和真实拥有的不一致,是冲突的。
出现了这样的冲突,很自然。毕竟生活就是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只要一个人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就会变得有趣起来。
言归正传,从外在看——我现在很忙碌、过着看似很有意义的生活。我没偷懒、没堕落,整体积极进取,可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并不是我想要的呢?
我内心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么生活?
我痛苦是因为我的内外追求现在正在自相矛盾吗?
这一连串的问号,让我心烦意燥。
我情绪低落有一小段时间了,但是始终没有表现在我的外在上。你看到的仍然是一个穿着得体,走路带风,哈哈大笑的女孩。但是说实话,我的内心特别干涸。
具体来讲,我现在除了上课(每天四节),同时做着两个课题。一个是北京市的课题、一个是原创的校级课题。因为课时量本来就很满,再加上教案课件需要自己亲手做的。所有的事儿压过来,我有点烦躁。
我按时按点,保质保量的完成所有的任务。
我把自己每天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上班。
我也在不停地看书、看电影、去思考。
然则,我对事儿提不起兴致。生活仿佛被我按部就班地完成,而实则内心没有一丝欣喜、没有一丝感动。
步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步—— 排除心理疾病。
为了确认病因,我昨天测了两个专业心理测试。一个抑郁症测试,结果“健康”。一个心理整体测试,“非常健康”。
所以,排除心理疾病的情况,我的这种低潮情绪到底反应了我怎么样的内心?
第二步—— 我痛苦的根源究竟是什么?
我异地恋,排除情感因素。父母康健,排除家庭困扰。想想我呀,工作生活不分家,应该就是我对工作、生活规划的困惑,或者说是对工作(生活)意义的困惑。
以前工作让我开心,最近工作让我烦躁。
尽管我很忙,尽管我忙得仿佛很有道理,但我的内心就是不舒服。做这些事儿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服不了我的内心。我的情绪变动,似乎提醒我“嘿,你现在的生活出了问题?这份工作是你喜欢做的事儿吗?”
常有人说,工作就是这样无趣的。谁不是带着枷锁来工作的?谁还能总是快乐、幸福地工作?谁还能总能时刻充实有意义地生活?
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模样。生活就是去承受痛苦。我很长一段时间,会被这样的观点迷惑。但是,我想说,我不认同。
当然我并不强迫所有人接纳这样的想法。我自己认为我需要寻找到给我幸福、快乐的工作。如果无法确认工作意义,找不到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向,我会始终痛苦、迷茫。人生只有一次啊,时间多么有限啊,如果生活一直只有被迫、苦闷、痛苦,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备注:关于人生的意义的探讨没有定数,各有各的说法,谁也不必迷信权威,谁也不必说服谁。总之,我就是所谓的活得“特别累”的那种人。我对意义的探究,是特别执着的。
第三步——工作的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你不快乐,不是因为这件事你没兴趣,而是因为你做得不够好……往往不是有了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了兴趣。”。我在《把时间当朋友》这本书看到一个关于“兴趣”的观点。我很认同。
我们对现在做得这件事没有兴趣、感受到不到快乐,绝大多数情况不是因为这不是你的兴趣所在,而是因为你没有能力把目前做的事儿做好。
这个点,让我醍醐灌顶。我现在很不快乐,和这个现在做的事儿有没有趣味也许没有太大关系。而是我在某个方面受挫了,我做不好,没有成就感,继而觉得无趣和痛苦。
再一想,可不是嘛。最近,我受挫了,非常受挫。作为老师,我可以非常轻松地上好一节课。从专业的角度看,我的课很好。但是,我不知道如何处理与我三观不一致的孩子。当你每天与120+的孩子,每天都有接触的时候,我对他们中的一些恶劣行为简直诧异。
不知是怎么样的家庭、怎样的环境、怎样的经历,会让一些孩子生得非常邪恶,生得很无法无天。
我本着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想要去影响孩子,但是很多时候我很无助。北京的教师,基本是“跪着教书”。即,一个孩子犯错,孩子应该承担对应的责任。但是学校、家长、政府、法律、整个教育体制没有给教师任何措施、任何指点、如何让犯错的孩子“承担错误”。面对孩子的肆无忌惮,我很无可奈何、无计可施。
自己承担着法律风险、社会舆论压力去影响这些三观不一致的孩子,结果往往是坏的。我很无助,我尝试了很多方法、坚持了不短的时间,但始终无法真正触动孩子的内心,更无法撼动他们背后的家庭根基。这方面,我很困扰。我很受挫。
因为我发现,我无力改变太多。说实话,才工作,也的确不知道具体有哪些实用的办法?
第四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坚持还是放弃?
同时,李笑来老师对于“坚持”的理解,我也认同。因为我的过去、现在正在坚持这样做。
任何成功,只依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更为重要。坚持简直就是最重要的一种策略。坚持,简单来说,其实就是重复;而重复,说到底就是时间的投入,大量时间的投入。其实,相对于坚持来说,方法啊到底有多重要呢?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吧。
如果说,我不开心是因为我现在教育管理做得不好,那解决教育管理这个问题迫在眉睫。具体怎么办?
第一、买书看书、上心理课、更多了解青春期心理。因为我没有太多人可以请教,所以看书成了目前为止,最可行的办法。
第二、坚持一年的时间,去落实,验证是否有效。一是看,落实过程中,是否能够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其次,也要看这样坚持下去,我的心情,我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的变化。
第三、如果方法有效,问题学生管理有了大概的思路,继而观察我是否真正开心。
如果我很开心,那说明这份工作已经重新成为了我的兴趣。事儿就变得简单了,一切没有变化。
但是如果我仍然不开心,那说明,这份工作无法实现我的价值,真得可以放弃。
第五步——人生需要留白。
我的生活没有留白。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因为我太忙了,所以我不快乐?
身处在一个视努力和勤奋为美德,把忙碌等同于创造的时代,创造性毫不疑问地被扼杀(备注:心理学上认为,创造力的产生条件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有足够的时间让大脑的神经元自由连接。当大脑处于一种放松、随意游荡的状态,很多新的想法就会从无意中蹦出。)
我的确就是这样大环境下的典型受害者。我一直工作、不会休息。我的时间被充斥得满满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的内心已经没有真正松弛过。我已经很久没有体会到了那种真正的满足、那种创作的乐趣。
我这个看似有点死板的摩羯座,既然对于自由和创作、却出乎意料地看中,我必须舍弃一些工作,留给自己。
到此,探讨基本结束。这就是我从情绪,到内心的探讨过程。与君分享。
后记后记
后台粉丝,好像也没有因为我的不更新而脱粉。感恩。
实话说,这个公众号的成长,几乎满足了我所有的“理想”,这就是我前面谈到的那种,我热爱的、好好经营得一种小而美的事业。在这里,我自己被自己认可,被一小部分读者认可。我们的默契,不需要大多数人和整个社会发现。这里就像是一个秘密基地。
如果公号没更新,就是因为我没有写作的冲动。尽管不断有人说,你要定期推送,你要推广。但是我拒绝。我希望公众号是一个抒发我的内心、呈现出那些真正让我满足、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潜能,让彼此感受到世界美好的文字。如果迫于推送的压力,写出一些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平庸文章,既无法让自己满足,也难以引起共鸣,更别谈给人带来启发和思考。
最后,我希望我们的默契地久天长。
最近几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