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背诵的阿王
打开电视机,看见孩子们背诵唐诗宋词背得起劲,声音稚嫩、咿咿呀呀,充满着童真与可爱。不免想起少年时就好背诵的好友阿王。
阿王,姓王,是我们村旁边一个王姓村落的孩子,他在家的排序,和我恰恰相反,我有个哥哥,他却有个弟弟。
阿王是有名字的,而且名字和唐朝某著名诗人很像,为了和“大诗人”分来,姑且叫他阿王,从小学开始,他便是我的同窗。
从三年级,我记事开始,他就是班上最喜欢背书的那个。特别是一谈到唐诗宋词,他永远是背诵的最多最卖力那个。那时候学习成绩还分的不是太开,加上考试中对唐诗宋词等背诵方面出题不多,所以自然无法体现阿王背诵神功的厉害!
可升入初中后,情况则大为反转。初中可不比小学,那竞争可激烈多了,特别是学校素有“考场收割机”之美誉,向来以培养高分达人著称。那时,初中开始的阅读量大增,除了要背诵课本上的经典段落或者诗句以外,老师还会为我们奉上“小灶”,加印了不少要背诵的东西。
记得早晚自习时,阿王始终是班上那个背诵最起劲的家伙,一般我背到最后我会觉得嗓子都吃不消,而他越背越来劲,而且背诵的速度明显加快,从刚开始的慢条斯理,到最后的快声连背,令人惊讶于他的记忆力。
班上有几个天才选手,有过目不忘之神功,稍微背背,好多诗句或者段落就记住了,一旦考语文试卷,三下五除二,信手拈来,不得不服;我和阿王则明显不是前者,为了拿分数,拿起大厚摞的语文书或者辅导材料,硬啃下来。
论耐力,我不是阿王对手。他背来背去,反反复复,十分认真,而我恰不太喜欢朗读出来,更多时用笔去默写、用嘴去默读、用心去默念。看见阿王背诵那场景,大家还以为是哪位小和尚来了呢,再后来,随着阿王背诵的声声入耳,大家也渐渐接受这种学习方式。
我曾问阿王,这样一直背下来会不会傻掉,他总是呵呵笑,我以为他不好意思回答。其实,这是他的独门秘方,虽然老土,却行之有效。比如,他在语文方面却不擅长,可通过大量的生吞背诵、成段成段的背诵、整天整天的背,不论是在选词填空,还是在阅读理解都能应答入流,哪怕在作文中,他会这里加入一句名言,那里整上一段古诗词,整体文字水平明显锦上添花,语文分数自然不低,有些题目,我只能说见过,可最多囫囵吞枣应答,可那题目内容他却背过,一旦进入答题状态,阿王的准确率,非常人所能企及。
谈到背诵,不得不提到他的独门秘籍--小短纸条。我看过这种纸条,上面写的很多名言名句、诗词歌赋,都是他自己摘抄或者记录。其中,一些我根本没看过,都是他自己大量的阅读后手书,再利用空余时间反复背诵。还记得,这家伙为了背书,把笔记本裁剪成一段段,将需要背诵的文字书于其上,只要休息,哪怕下课上厕所,他冷不丁会从口袋掏出一张,嘴里就开始发声背诵。看到这种纸条,内心对阿王也心生敬佩起来!
再后来,因为阿王同学在语文、英语、历史等方面的“背诵成才”,老师开始在课堂上习惯性表扬阿王同学的认真,鼓励我们学习阿王那种笨鸟先飞、集腋成裘的吃苦精神,阿王同学倒不好意思来了,只是一如既往地憨笑。
初中毕业后,和阿王同学分开了,但听说他还是那么勤奋,通过熟能生巧的大量背诵,成绩依旧不错。再后来,高中结束了,他去北京读书了,听说现在研究生毕业了,留在大北京搞技术一类的工作,倒也挺符合他的性格,他也不失为搞研究的好苗子!
随着我和他的天各一方,联系也少了。但我总记得这位朋友,透过背书这件事情,足以可见他的憨厚勤奋。
曾经,青春中的背诵达人,如今也逐渐成长。只是那背诵的画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虽然再也听不到他的背诵了,但在电视机前听着孩子们背书的声音,不自觉地想起阿王,也衷心希望这位朋友在北京一切都好!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