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商鞅变法,彼此成就才是双赢
第一次听说《大秦帝国》这书,是在八年前,好朋友极力推荐此书。作者孙皓晖历时15年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共6部11卷,504万字,其中已拍成三部电视剧。读长篇小说,尤其是历史小说,需要勇气,不管是精读,还是略读,都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和精力,于是迟迟未下定决心。
人与书大约也需要缘份,再遇《大秦帝国》是当当网的促销活动,毫不犹豫拿下。当大纸箱盒运到,十一本书整齐摆放好,看书的渴望被勾起。我即将跟着作者的文笔回到两千多年前,穿越到那个战乱的时代,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着这些留名史册的人物,如何书写自己的人生。
历史就是刚刚好,一个人物,一个决定,一些事件,决定社会进步的速度,人类前进的方向。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假如,所有的偶然都是形成今天的必然。不管天时地利人和,个人力挽狂澜,也不管樯橹灰飞烟灭,浴血奋战,笑点江山,我们只能是“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大概就是历史留给后人的意义所在吧!
第一部《黑色裂变》,谦谦上古贵族君子风的春秋时代落下帷幕,攻掠征伐、尸横遍野的战国时代隆重登场。那是怎样的一个秦国?饱受六国摧残挞伐,而今已在灭国边缘。国土被一点点夺去,民穷国不富,周围六国虎视眈眈,计划着将这个弱小的国家瓜分干净,现状足以让人垂头丧气。然而,老秦人的铮铮铁骨不会轻易屈服。
秦献公身死战场,年纪轻轻的仲公子渠梁在危难时刻即位,他深藏屈辱,在六国夹攻下苟延残喘,发誓变法崛起。
全书之中,让我感受最深的是秦孝公和商鞅的彼此成就。
秦孝公渠梁广招天下贤能之士,天不亡秦,曾在魏国并不得志的商鞅辗转来到秦国,众所周知,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
不得不说,战国时期真是一个人才济济年代,而且人才之间没有国的界线,没有师门之情,各为其主。魏国人去秦国,楚国人去韩国,齐国人去赵国,可以身居高位,骑马带兵打败本国,将个人才能发挥到极致。同门厮杀,毫不留情,孙膑和庞涓就是最好的例子。
秦孝公求贤若渴,各地贤士纷纷而至。对于一个弱小国家,所谓人才,其实是各怀鬼胎,有人是为了混一份工作,有人是为了扬名立威,有人本无实才,想鱼目混珠,完完全全的客大欺店。
秦孝公诚心招人,可惜诸多应聘者并未有诚意,面对此情此景,秦孝公自是失望,然而,他并不草率,也不将就,宁缺勿滥。
秦孝公深知,治国大计,与其招百个平庸者,不如招一个能干者。平庸者不仅无法改变现状,而且还会拖累前进的步伐。他让这些所谓的贤士深入秦国考察三个月,每个人出一份报告,如果连秦国民情都不懂,怎么可以去治理秦国?
这一招果然奏效,“贤士”们牢骚满腹,不少人打了退堂鼓,就是有几个也只是在周边转悠,马马虎虎应付一下而已。大浪淘沙,沙尽总有珍珠露出,卫鞅一言不发,三个月深入老秦人的生活地考察。
三个月后,卫鞅回来了,带回来《强秦九论》。然而,他并不能太过信任秦孝公,他不确定,这个年轻的君王是不是真能让他放开手脚进行变法。
于是,卫鞅抛砖引玉,两次面君试探,最终得知秦孝公的才干与决心。第三次面君,两人畅谈三天三夜。放下猜忌,放下芥蒂,所有的强国之道达到了共识,“公如青山,鞅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负秦”卫鞅道出了他的心声。
常言道:“道不同,不相与谋!”秦孝公面对这么多的求职者,他没有将就,卫鞅本也可以在魏国谋个不痛不痒的职,但他也不肯将就。最终,两人彼此选择,相互扶持,扭转了秦国弱小的局面,为秦国的统一打了基础,也为中国历史书写了厚重的一笔。
读到此处,我不禁感慨万千。君臣两人推心置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那种豪气与坦荡让人敬佩。此后的变法,秦孝公扫除一切障碍,竭力支持卫鞅,理解卫鞅。包括亲上墨家之地,取得墨子的支持,对于卫鞅对王公大臣动刑,都表示赞同。没有私情,只要于变法有利,于国家强盛有关,他都不言“不”字。
正是这份信任,卫鞅才得以放开手脚,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废井田和奴隶,唯才是举。秦国终于一步步走上了强国之路,收复失地,国强民富起来。卫鞅自此也成了商鞅。
秦孝公成就了商鞅,商鞅也成就秦孝公。只可惜两人变法二十多年,止于四十六岁的秦孝公英年早逝,他死后,商鞅被嬴驷处以极刑——车裂。他们俩的年代结束了,如果多个二十年,秦国又是什么样子呢?历史当然是永远无法假设。
孙皓晖用上下两卷还原了商鞅变法的真相。
读罢,让人浩气回肠,又扼腕叹息。时势造英雄,困境中的冥思苦想,彼此之间的肝胆相照,面对阴谋的绝地反击,危难时刻的当机立断。生活清苦,精神丰沛,有儿女柔情、有英雄侠义、有家国仇恨、有民芥恩怨。
商鞅变法效果明显是偶然也是必然。
商鞅和申不害同一时代的人,都想一展抱负,申不害选择韩国,想与商鞅一决高下,看谁变法成功,结果王死相亡。以申不害性情及谋略,未必能得到秦孝公赏识。商鞅在魏国,虽有公叔痤极力举荐,魏王依旧不当他一回事。
秦孝公和商鞅相逢,可以说是偶然,毕竟两人都不是对方的第一选择。选择是双向的,也是需要时机的,尤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我们常言“缘份”二字,一个转身,或许就是终生的错过。
两人的理念方向完全一致,而且前所未有的坚定。目标一致,走到一块是必然,同样的信念坚定,无所畏惧,各自竭尽全力,哪怕可能背负罪名,哪怕可能功亏一溃,哪怕可能粉身碎骨,都不曾屈服。逢山开路,遇水填桥,携手前进,势如破竹。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彼此成就该是最深的情谊。
秦孝公死后,商鞅失去了最大的依靠,嬴驷虽然听从父愿,沿袭变法,但君臣之间始终有距离。这个世上,再无那个与自己并肩作战,并力扫障碍的人了,商鞅辞职想隐退,可惜最终惨死。
历史终究沿着自己的方向滚滚向前,那些记入史册的人或事如流星般划过岁月的夜空。然而,那动人的情谊,那些改天换地的政绩,就如流星的光芒,尽管短暂,却是谁也无法抹掉。
合上书,那两个人三天三夜畅聊的情景,似在眼前,我们只有在文字中细细品,细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