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跑三十年,为何刘备得了区区《隆中对》,三年便三分天下?
隆中对存在着致命的问题,并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隆中对作为蜀国的立国战略,是诸葛亮隆中静卧十年,观察汉末风云,审时度势,最终提出的战略方针。我们现在以后来者(马后炮)的角度去观测,重新探讨一二,如有不当,欢迎指正。逃跑三十年,为何刘备得了区区《隆中对》,三年便三分天下?
首先隆中对的背景
曹操据北方,占据天时,孙权据江东占据地利,两者都不是还十分弱小的刘备可以惹的,在这种情况下似乎刘备想有所作为,只有夺去荆州与益州,以做天府之资,然后连接孙权,北抗曹操,如此三足鼎立。
隆中对的核心内容
①外交上东和孙权,
②内政上利用“刘备帝室的声望,招揽人才,逐步提高。
③对异族,以和为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④军事上以一上将镇守荆州,一旦天下有变,便可待势而动逃跑三十年,为何刘备得了区区《隆中对》,三年便三分天下?
问题出在哪里?
隆中对被奉为千古奇策,其实并没有什么奇妙高深的语言和思想,只不过是根据当时的形势,结合诸葛亮的一些思想作出的一份战略参考图,这份参考图来自于现实所以参考系数就非常大,可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异的。
隆中对所提出的核心内容,一共四条,却没有一点是能真正做到的,他的第一点与第四点产生了严重的冲突。吴国版的隆中对――鲁肃的榻上策中明确提出了二分天下的战略,吴国想要争天下,就必须占据荆州。
逃跑三十年,为何刘备得了区区《隆中对》,三年便三分天下?而诸葛亮在荆州问题上,始终是处于打马虎眼,能拖就拖,能赖就赖的样子,他始终没有意识到吴国对于荆州是势在必得,多少次耍小聪明的行为让吴国终于忍无可忍,最终动用武力夺取荆州,关羽败走麦城,导致隆中对方案中第一条与第四条皆无法落实。
之后刘备夷陵之战,更是让这一情况雪上加霜,间接导致了第二条内政方针的无法挽回,这一点在蜀国后期尤为明显,
“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便是最好的证明
而第三条,也只有在演义中做到了,真实的历史中南蛮屡次反叛,根本不是一个和字就能解决的。
逃跑三十年,为何刘备得了区区《隆中对》,三年便三分天下?在那个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类似于隆中策的也是有的,象鲁肃的《榻上策》,周瑜的《二分天下策》,而他们的战略都是建立在郭嘉的《十胜十败论》上
但为什么只有《隆中对》流传了下来?被分为千古奇策!《隆中对》比它们高明在哪里?
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更加有魄力。想一想
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只是分析出了双方的形式,得出曹操胜袁绍的十个胜点,反正意思就是曹操本来就有打赢袁绍的能力
而在鲁肃提出榻上策的时候,孙权已经是一方诸侯,继承了父兄的产业,可以说是踩在巨人的肩膀上。
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的刘备,则寄居在刘表之下,只有一个小小的新野,兵不满万,将止于关,张,赵,且随时可能被曹操的大军消灭。在几乎一无所有的基础上,20多岁的诸葛亮就敢提出三分天下的目标,这是何等的豪迈,何等的意气风发。隆中对在某种程度上,就隐含着诸葛亮的思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逃跑三十年,为何刘备得了区区《隆中对》,三年便三分天下?而最终历史的走向,果然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预料的一样,形成了三分天下的格局。故此被封为千古奇策,并不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