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哲学之光火星人很好奇

为什么春节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2017-02-15  本文已影响296人  豌豆花下猫

前不久,豌豆的舅舅问了我这样的问题:有的专家反对取消农历,提出的的理由是取消了农历,也就没有二十四节气了,没有了节气,那农民就没法种地了,请问这种观点你怎么看?

舅舅提到的观点背景是在很多年前,那时他就认为这种观点不对,现在来问我怎么看。当时,我们两人坐在剩菜未收拾的饭桌对面,刚讨(ling)论(ting)完圣经故事和星期问题,这是一个延伸话题。

我能怎么看呢?

农历——节气——种地,这种线性联系,只需要剪断一处联系就可破局,而中间的节气是关键。我快速检索记忆中的节气:惊蛰、谷雨、清明、冬至、中秋、重阳。。。。。。

以上已经暴露了一个严重问题,而我当时并不自知,仍在大脑中分析,想确定节气是否必须靠农历来定位,我就这么想着:清明,4月5日,公历还是农历?不确定,下一个。。。冬至,太阳直射最南,12月23?公历、农历?不记得了,下一个。。。中秋,八月十五,重阳,九月九,确定是农历,能不能脱离农历定位?。。。。。。

如果多给一些时间,我也许能靠推理修正而挽回一点点。记忆太差,脑库里竟然出现了对节气知识的一片盲区!有接触过么?肯定有,但可能只是零星,而且没上心,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那次谈话,我受益匪浅,但过后始终对两个知识盲区念念不忘。其中一个就是节气与农历问题。查看了一些资料之后,我弥补了知识库的部分空缺,今天试着整理一下。读者若有兴趣,可以继续往下看,我当然希望自己获得的知识营养,也可以让你们吃的有味。

事先声明,部分内容可能与事实不符,部分结论与网上流传的完全不同。还有,为了加深理解,我把各种知识打乱了,以自己的理解来推演,恐怕有顾此失彼之处。欢迎读者指正。

我国古人对记录时间有自己的一套数学逻辑,不同于西方以7天为一个小周期,我国古人以5天为一个小周期。5天就是一个微,3个微就是一个著,见微知著成语就出自于此。还有一种说法,5天又称为候,15天则是一个节气(存疑)。

在天的小周期之外,古人也注意到两个永恒不变的周期:月亮的周期,也即阴晴圆缺,换算天数29.53天;太阳的周期,即地球公转周期,对应春夏秋冬,换算天数365.24天。

现在通行的公历(学名:格里高利历)是一种纯太阳历,以太阳的周期为基础,所划分的12个月其实与月的周期并无关系,因为除2月外,每个月长度都大于月亮的周期。

公历很简单,来源于西方。但我国独创的农历要比公历复杂多了,因为它是太阳历加月亮历的结合体。

首先,我们历法以月亮周期为基础。小月29天,小月后接着是一个大月30天,一组大小月互补,没有偏离月亮的周期太多;但是,12个月亮周期离1个太阳周期还差10余天,若以12个月为一年,则出现10余天的差额。

古人设置出闰月,用来冲抵这个差额,至于如何设置闰月,如何计算余或缺的天数的减加,这要比4年闰一天的公历复杂N倍。从殷商开始至清末,古人先后颁布了100多部历法,大部分的差异之处,都各有合理说法(当然除了闰月问题,这么多历法还想解决政治、养生、天文等问题,有兴趣者可去查阅)。

较为完善的月相历法始于汉朝,以年份作简单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它与公历的区别:不同于公历的平年闰年,农历的平年有12个月,全年354~355天,闰年则有13个月,全年383~384天。

除了月亮周期,我国历法还完全兼顾太阳周期,这就要提到二十四节气了(终于要回答文章开始提出的问题了,紧张ing)。

月亮周期的计时方式对农业根本没有帮助,万物生长其实最离不开的是太阳的热量,春种秋收,寒来暑去,只有结合四季变化的规律才能指导农耕。

古人很早就懂得用土圭来测量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的那天叫为“长至日”,因为总是在冬日里,所以又叫“冬至日”(可以看出,这个“至”并非是到达之意),每年日影最短的那天则叫“短至日”,又叫“夏至日”。古人还发现,每年有两天的白昼与黑夜一样长,这两天分别叫为“春分”和“秋分”。这些是二十四节气的源头和雏形。

二至二分,分别与日影和日长有关,最早在殷商时期便写入了历法中。到秦汉年间,又增加“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到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完善成型,从此成为历代历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流传至今,已超过2000年,于2016年11月30日,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映了季节变化、物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映季节变化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反映物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除了节气歌和命名规律外,二十四节气还有哪些要点呢?首先,当然是节气与农耕之间的关系,还有节气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两部分内容在网上铺天盖地,随处可见,我就不多说了。

其次,我最关心的是,怎么确定节气是哪一天的问题,即节气的计算方式?解答了这个问题,也就解答了本文开头三连关系的关键问题:如果节气可以独立确定,那废除农历就没影响,否则,不能废除农历。

一种通用的计算方法是:二十四节气分别相应于太阳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位置。例如,春分就是黄经0°,而黄经45°则是立夏。这种计算方式很理想化,它表明二十四节气的周期与太阳周期完全一致,是一种比公历更精确的太阳历!每隔365.2422天(可以无限精确下去)就是一个轮回,根本不需要闰年或闰月来调节。

但是,除非它能换算成整数天,否则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意义!假设以某天零点作为一年的开始,那么一个理想周期结束于第366天的5点多,第二年又从5点多开始计算,这样,每年的开始和结束位于一天的不同时点,就完全混乱了。

我们不能满足于以上的计算方式,得继续挖掘。

前文已经提到过,古人将15天记为一个节气,也就是说,节气最早指的是一个时间段,后来演变成现在这样,当我们说“一个节气”的时候,其实指的是具体某天,已经不是一个时间段了。

现在所定义的每个节气之间,间隔时间基本是15天。然而,间隔也会有例外。例如1942年,白露是公历9月8日,而秋分是9月24日,相差16天。

为什么会有例外呢?因为节气周期要对应上太阳周期,那么,太阳周期除以节气数,即365.24/24=15.22,有盈余,所以在15天为间隔的基础上,也需要有调节的时候。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因素影响了节气的计算。对于农历的月相历来说,首先是闰月的影响,其次,大小月的顺序是变化的,即哪个月是大月或小月,并不固定。

这就意味着二十四节气在农历的哪天,并不确定,也不容易计算。例如,2017年的雨水是农历1月22日,2018年的雨水则是农历1月4日,在2016年则是农历1月12日,误差相当大。

当然了,从前面节气图也可以看出,公历也不能直观地确定二十四节气是哪天。例如,每年的雨水是2月18日或19日,清明则是4月4日或5日或6日,并不固定。只是偏差在一两天内,比农历相对容易确定罢了。

综上所述,二十四节气不能单独存立,因为周年需采用整数天计算,而节气缺少闰月或闰年等构成。根据节气的特征,我们可以分别用公历和农历来计算节气的日期,相对而言,前者要简单一些。

事实上,二十四节气本身就是一种简易的历法。用一种其它历法来计算它,并不比计算其它历法本身容易!

我们可以对这三种历法做出比较。公历(格里高利历)是太阳历,平年365天,4年闰一天,周期偏差小,计算日期方便,但不能直接确定二至二立的日子。农历的一部分是月相历,单独看的话,要计算年或二至二立的日子都比较难。农历的另一部分是二十四节气,它也是一种太阳历,以二至二立为纲,能准确反映太阳周期的某些特征,但难于换算天数。

古人将月相历与二十四节气结合,其中含有高妙的智慧。不过,二十四节气与公历也能结合一起,而且可能更加合拍。此处就不详书了。

现在,让我们回到本文开头的问题上。是否废除了农历,就没有了二十四节气呢?

当然不是。相反,我们可以说,没有二十四节气,就没有农历。将农历比作一个圆的话,二十四节气就是半圆,没有了这半圆,那农历就不成圆了,但是,这个半圆,并不一定得拼在农历里,它其实可以勾搭公历,组成新的家庭。

虽然废除农历,二十四节气还在,但是,读者不用担心,农历不会被废除的。因为农历还包含了很多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等,这些是其它历法无法替代的。

写了很久,真不容易。我简单总结一下吧:我国独创的农历,准确地讲,应该叫阴阳历(有人习惯于叫农历为“阴历”,其实很不准确),是两种历法的组合,其中的阳历即是二十四节气,主要特性是描述太阳周期的位置以及气候物候的特征,由于它没有精准计算及调节年日的功能,所以本身已没有独立成法的现实可能,但是组合在其它历法之上,却可以对其它历法起到极大的完善。若废除农历,二十四节气并不会消亡,反而可能迎来华丽转身,但农历不会被废除,这不是因为二十四节气,而是因为其它传统节日。

最后,再补充一个关于传统节日的典故,这对于打破简单而守旧的思维方式极有帮助。

我们现在的常识是春节在元旦之后,但在100多年前,春节既可能在元旦前,也可以在其后,更有可能是同一天!为什么会这样呢?

常识告诉我们,春节不属于二十四节气,以上的节气名称中也没有春节,但是,100多年前,春节曾经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同一天!为什么会这样呢?

答案就是——我们现在熟知的元旦(公历1月1日)和春节(农历1月1日),虽然两个名称的历史悠久,但其对应的日期却只有106年历史,并不悠久,因为在辛亥革命(1911年)之前,人们把立春当作春节(农历日期不固定,公历2月3日或4日),而元旦则是正月初一(农历1月1日),所以这两个节日对应的日期已完全不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