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王府
6月26日,我们去西四玩,参观完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广济寺,仍意犹未尽,查地图,发现有个礼王府,便一路走去。
礼王府位于西黄城根南街7号、9号,离中国地质博物馆和广济寺都不太远,我们兴致勃勃的一路走过去。
这一带街区有很多四合院和古建筑,临街的墙面都涂成了灰色,显得古朴平和。
走不多久,高德导航提示我们已经到了王府附近,却没有见到游人。抬头看见了一处高墙大院,红墙灰瓦,建筑规格甚是宏伟。
走到门口,有当兵的站岗,像是个重要的国家办公机构,不像旅游点。
百度了一下,这里就是礼王府旧址,现为国家某办公机构使用,不对外开放。
我们悻悻然的走了。
虽然没能进去参观,但我却能通过网络世界去窥探它的历史。
礼王府最早是礼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次子、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代善的王府。
代善是清朝开国元勋,于1616年(天命元年)被封为和硕贝勒,参与国政,为四大贝勒之首,按照序列称为大贝勒。代善能征善战,跟随清太祖四处征战屡立战功。他在支持其弟太宗皇太极、侄世祖福临即位及安定政局等大事上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清崇德元年(1636年),代善被封和硕礼亲王。
礼亲王府最早的位置不在这里,而在西四南大街缸瓦市。代善死后,他的第七子满达海袭为巽亲王,《啸亭杂录》记载此时的巽亲王府仍在缸瓦市。
代善所遗亲王爵由其孙子康郡王杰书继袭,封号康亲王。
康亲王杰书就在此地新建康亲王府。其后,在康熙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之初,康熙帝下旨命天下资助,甚至府中陈设也为官员献纳,所以该王府非常豪华,规格高于其他王府。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恢复礼亲王的封号,康亲王府也随之改为礼亲王府。嘉庆十二年(1807年),礼亲王府毁于大火,由当时的礼亲王昭连集资于原址重建,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府邸样貌。
礼王这个爵位共传十三代,从崇德元年(1636)至清朝逊位后三年(1914)共278年,堪称"清代第一王"。
整个礼亲王府呈长方形,规模雄伟,占地宽广,重门叠户,院落深邃。在清代所建的诸多王府中,礼亲王府是京城规模最大的王府,民间素有“礼王府的房,豫王府的墙”的说法,说的就是礼亲王府规模大、房子多。据《乾隆京城全图》记载,礼亲王府共分为中、东、西三路,整个王府共有房屋、廊庑等四百八十余间。其中东路有十二进院落,是王爷及其家人的卧房。西路有十一进院落,其间有花园、阁楼,设计精美。中路是主体建筑,有五重房屋,七进院落,既有府门、宫门、银安殿等,又有两侧翼楼、后殿、两侧配殿,还有启门、神殿前出轩、两侧配殿、遗念殿(后罩楼)、两侧转角配房、后罩房等。
由此不难看出礼王府的规格,在北京诸多王府里面的等级之高。礼王府南起大酱房胡同,北至颁赏胡同,占地约30公顷,在清代所建的诸多王府中,规模是数一数二。
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结束,礼王府也随之走向没落。1927年,礼亲王的后人为了维持生计,将王府前半部租给了华北文法学院作为校舍,家人仅住王府的后半部。1943年,经一位日本人介绍,礼亲王府全部被卖掉了。
新中国成立后,礼王府被改为民政部办公场所,后为国务院事务管理局使用。礼亲王府中路建筑现在大多保存完好,东路北部有几个院落尚存,西路大部分建筑已拆除。虽然现在王府建筑已没有了当初的规模,但仍属于保存较好的王府,1984年公布其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岁月沧桑,时事变迁,建筑尤在。
世间的故事还在演绎,故事的主角不断更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