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回炉:为什么中国的孩子花了99%的时间努力学习,1%的时间
近日有媒体报道,今年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将迎来6名本科毕业生,其中一名原为新乡某小学任职两年的教师,一名为退役五年的军人,一名原211院校毕业生。
他们选择重新参加高考到专科学校读书的原因惊人的一致:就业前景好。而被问到是否在意“学历降级”的时候,几个人纷纷表示不会。针对他们的选择,教育专家表示,这“不是倒退”,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种表现呼吁广大社会人士积极看待。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来分析一下整个事件。
作为主人公,回炉重造的动机无非是不满意现在的工作、生活,想要进入铁路单位却发现专业相差甚远,于是一狠心干脆重头再来。而所谓不在意“学历降级”到底是因为自己已经有了更高的学历支撑,还是想到进入铁路能得到的薪资待遇冲淡了一切烦恼,亦或者是两者皆有?
我们注意到,除了这几位“大龄”回炉重造的社会青年,还有三位高考成绩均超过一本线的应届毕业生也选择了这所专科院校,而且这是他们唯一填写的高考志愿。其中分数近600分的学生表示,自己从小对铁路交通充满兴趣,所以并不在意这个学校到底是专科还是本科。
相比之下,我们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那些多少年后顶着家庭、社会多方压力回到校园的成年人,当初为什么没有作出明智的决定呢?
据一项全国调查显示,目前大约有42.1%的大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65.5%的学生表示有可能的话将另选专业。
可是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入学之后想要调专业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般来说方法不外乎两种:考入本专业前N名(一般为个位数)或者让父母花钱转系。无论哪一条路走得都不容易,前者费心,后者不忍。
知乎专栏,关于“选错专业”上百个问答里,每一句都写满了迷茫。
可见这个问题并非个例,而是我们国内教育的普遍现象。
寒窗苦读数十载,一朝迎来大学通知书却不是自己想学的专业。未来多少年后“亡羊补牢”的前提是家人支持、经济条件允许、年纪尚轻......为什么要用99%的精力努力学习却只用1%的时间决定人生呢?
追本溯源,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的就是“好好读书=好成绩=好大学=好未来”,他们被耳提面命着一定要将学习的重要性深刻于心,却不知道很多时候选择远比努力更重要。
从家长角度来说,我们国家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整个社会有目共睹。但是很多父母因为自身的局限性在教育上盲目跟风,一味追求好成绩、不惜重金让孩子参加各种形式的课外辅导班,却鲜少主动发觉孩子本身的兴趣所在,即便发现也不会铤而走险放弃传统求学路。
因为在父母眼里,按部就班意味着降低风险。
一位大三学习英语专业退学的网友谈到,自己从小对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父母不知情的时候看了许多相关书籍。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曾经和家人发生过激烈的争吵,最终妥协。因为爸妈几乎发动了所有自己可以找来的亲戚,向自己证明“学哲学的脑子都有问题”、“英语更好就业”。于是他不情不愿,成了一名英语系的学生。
然而性格内向,口语基础差的他,三年来在班里的成绩一直处于下游,也很怕在人前交流。一来二往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最终决定退学。只是现在他已经没有了重新学习哲学的勇气,他不知道自己可以喜欢什么,能做什么,只知道自己讨厌英语。
如果当初没有父母的强势干预,这一切本可以避免。我们不能总是习惯性地站在现在社会发展阶段、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衡量孩子喜欢什么“有没有用”,殊不知360行,行行出状元,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从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角度而言,我们对学生的职业规划的引导是很缺乏的。
记得《东京女子图鉴》中有这样一幕:女主角拿到学校分发的未来就职意向书,陷入思考。写下自己喜欢的职位之后被班主任约谈,告诉她以她现在的成绩想要进入这样的行业几乎是不可能的。当时镜头里的女主角还在念中学。
艺术来源于生活,日本从2006年开始就扩大了职业课程的选修项目,加强了生物、生命科学、制造业、通用技术类等科目,积极要求学生们从小对未来进行规划。美国职业教育生涯从6岁开始,澳大利亚在高中会考中加入10%的学习计划,要求学生们深入思考未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
我们国家在这些方面,还相差甚远。
学校里,学生人数多老师精力有限,很难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并加以鼓励。应试教育总体上最重要的仍然是卷面成绩,对学生规划未来缺乏引导。社会推崇名校、高考状元,舆论环境对职业技术学校嗤之以鼻,无形中缩小了孩子们的选择氛围。
于是就出现了新闻上的本科生回炉读高职的一幕。
但是总体而言这也代表着一种进步,最起码说明有人已经开始停下脚步、不再抱怨,而选择了直面困境,为改变生活做出努力。
在此希望今后的孩子除了低头学习更多地要问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从事什么样的行业,有勇气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享受这大好的年华。父母们少一些担忧和干预,不盲目跟风,不用有色眼镜武断否认孩子的想法。
希望未来我们身边面对的是越来越多对自己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生活无比希冀的年轻人,而不是一群三十大几被写上新闻、需要一群陌不相识的专家挺身而出帮助辩解的“回炉生”。
撰文/编辑:咩咩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