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鸟》:我们将自己变成囚鸟,想前进却始终踟蹰不前
不知道你是否曾幻想过这样一种生活:在哈佛大学读研毕业、之后顺风顺水的进入政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工作、和自己最爱的女人结婚、并且有着幸福美满的家庭。这样的日子,简直就是人生赢家系列。
但如果你的周围都是哈佛大学的毕业生、你那所谓稳定且高声望的工作只是可有可无的小角色、你最爱的女人也已经离你远去、并且自己蒙冤入狱。
今天刚好是你刑满释放的日子,你坐在牢房里,回想你的前半生。试问,接下来的日子,你又该何去何从?
这样的人生,想想都觉得有些戏剧。但这恰好是《囚鸟》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瓦尔特先生的真实写照。
收到冯内古特的这本《囚鸟》,有些期待,但又有些许苦恼。我其实是一个习惯按照书籍的推荐语看书的人,之所以选择这本书同样也是被它的推荐语所吸引:“我们都是时代的囚鸟,想前进却又踟蹰不前。”
原本我以为,这是一部和《1984》有些许类似的小说,因着制度,以及时代的大环境,主人公不得不逐渐像一只囚鸟一般生活。但是我忘记了,“人生当中最大的敌人往往是自己”。
纵然环境给予了自身众多限制因素,然而我们却常常被困在自己建构的牢笼当中。到后来,哪怕把门大开着,我们也不敢再轻易迈开自己的脚步了。
图片来自微博水门事件、经济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等历史事件构成小说的时间主线和历史背景,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交织在我眼前。对于一个历史小白来说,《囚鸟》并不是一本易懂的小说。正如译者提示的,没有一定的经历或者历史知识,将会很难读懂这本书。不过好在,在冯内古特的所谓“黑色幽默”当中,我看到了些许黑色的方面。
书中的主人公瓦尔特自小生活在一个亿万富翁的家庭当中,但,他只是一个司机的儿子。尽管出身卑微,瓦尔特却很受主人的欢迎。他的前半生,几乎对主人言听计从,甚至不去思考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就这样,瓦尔特按照主人的意愿考入哈佛大学、根据主人教导的方式和女孩子在高级餐厅约会、并且顺利进入白宫为总统工作。
几十年以来,小瓦尔特逐渐活成了他人希望他变成的样子,但是他自己希望的,到底是什么呢?他的前半生,倒也是衣食无忧,却也毫无波澜,如一潭死水一般缺乏生机。这对他来说,又该算幸福,还是不幸呢?
当他因为水门事件被诬陷入狱,在狱中过着数十年如一日的生活时,他在想什么?或许他什么也没想,又或者,他依旧认为自己以前的生活不赖,顺便还能畅享一下出去之后一如往常舒适自在的生活。
不管怎么样,瓦尔特终究是回归到了正常的生活环境当中,但也几乎失去了所有。原本他还指望着会有人为他提供一份体面的工作,可实际上等待他的,只有一个简陋的旅馆和些许零钱而已。
这个场景,让我有点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被保释出狱的老罪犯。他的一生几乎都在狱中度过,已然习惯了监狱当中体制化的生活,突然回到正常的社会当中,扑面而来陌生的一切,让他不习惯,甚至感到莫大的压力。
想到这里,我突然有点惋惜,还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瓦尔特一生不争不抢,“没关系,要心平气和”是他说的最多的话语。这样的生活态度,不仅没有让他避开祸事,甚至在不知不觉当中,为自己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高墙。
尽管瓦尔特的心中也存留着大大的梦想,梦想着有一天自己能够升官,梦想着在新的时代自己一定会有全新的、更加美好的开始。只可惜,在巨大的时代洪流当中,对于这一切的美好,他也仅仅是想想而已。
图片来自微博事实上,从翻开这本书开始,我就对于写书评这件事情存有些许抗拒的心理。且不说我是第一次读冯内古特的书,就单说书中庞大的历史背景和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就已经够让我费脑筋了。可是今天我突然意识到,现在这个被书评所困扰着的我,不正是一只囚鸟吗?
读书本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但是因为有了书评这件事情带来压力,我在阅读的过程当中不自觉的给自己加上了一道无形的心理枷锁,将自己牢牢束缚起来。越往后读,心里也就愈加慌乱,这让本就难懂的书变得更加难以理解。就这样,我毫不费力的让自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当中。
不过好在,我在最后关头迈出了这艰难的第一步,不受形式和内容的束缚,只是按照心里所想,写出了我想到的所有内容。尽管有些碎片化,但不被约束。
而书中的瓦尔特呢?他在自己构建的心理牢笼中生活了大半辈子,出狱后若不是碰到前女友玛丽,他注定会孤苦无依的走完接下来的日子。但他终究还是没能摆脱自身的牢笼压制。
《肖申克的救赎》中,那个被保释的老罪犯虽然出狱了,却还是选择用自杀来了解自己的一生;而身处在监狱中的安迪,却终究靠着自己的知识和努力,让自己重获新生。
我们只是历史的过客,目标渺茫,无地自容。我们没有世界大战可以经历,也没有经济大萧条可以恐慌。我们的战争充其量不过是内心之战,我们最大的恐慌就是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