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厉害的高手,闻起来都有一股“专注”的味道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困扰,那就是你总是“常立志”,每次都是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了多久又开始动摇?
不知道你可曾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别人总能持续高效地完成一件事,而你总是东张西望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你也不想这样,但苦于没有对治的方法?
没错,正如你认为的那样,任何领域的高手,都有一个最基本的品质,那就是“专注”。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专注正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能力;而很多困惑的根源,恰恰就出在“专注力”上。
一、为何“专注力”如此重要?
我接触过大量的职业咨询者,发现了一个令我十分震惊的真相,那就是:很多人的职业道路之所以会跑偏,往往在于没有习得“正向人生体验”。
根据美国情商之父丹尼尔·戈尔曼与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合著的《三重专注力》一书的观点,正向的人生表现需要热情的投入、一以贯之的价值观与追求卓越的精神。
放在职业阶段而言,我们更需要“正向的职业表现”:具体体现在对职业上投入热忱,并逐渐历练各项技能,掌握各种知识和策略,日复一日、精益求精。
不幸的是,研究显示,我们的心绪大概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走神,这和我们早年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大脑是整个身体中成熟最晚的器官,直到20多岁才能定型:我们早年的经验能够启动相关的神经网络,会增强或减弱神经回路。
从这个角度而言,早期习惯及品格的培养对于一个人的未来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有很多人职场发展不顺的根源,就在于童年经历中父母疏于管教,加上孩童时代自己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神经回路抵抗干扰,导致成年后的专注力缺失:做任何事情都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易怒、常常莫名焦躁......
如此一来,职业生涯必然大打折扣,最终波折不断、倍感无力。
二、如何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从《三重专注力》这本书里,我总结出了三个关键点。
一、关注注意力本身,训练认知控制能力
从脑科学的角度分析,认知控制的神经回路在前额叶,也就是头脑的执行中心:大脑的这个区域帮助人们克服主义理论的分散,并且延迟响了,这些有利于我们集中精力,聚焦于目标的达成。
放在职场情境中,认知控制能力更能决定一个人未来能走多远。
在注意力这个层面,有两个实用的小方法。
1、精准识别情绪。
例如有研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女孩产生饮食失调的原因,在于她们总是把伤心与饥饿的感觉混为一谈:于是到了十几岁的时候,她们就用暴饮暴食舒缓压力或排解痛苦,继而引发饮食失调等各类问题。
从经手的职业咨询案例中我发现,很多人总是错把焦虑当做失落,或把厌倦当做焦虑,导致他们往往采取冲动的决策,因此咨询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咨询师就需要帮助当事人精准识别当下的情绪。
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好用的情绪识别的方法:
首先罗列出所有情绪的词汇并理解相关释义,其次将生活或工作中的感受记录下来,看用哪个词汇描述最为恰当,最后再把这种感受传达给第三者,看看对方对你情绪的判断和你是否一致。
2、暂悬情绪反应。
很多时候,人们往往会做出冲动的决策或行为,在于从想法到情绪到付诸行动,中间的过程太短,甚至大脑还来不及对这些进行自我关注和分析。
针对这种情况,下次不妨停一下观察自己到底感受到了什么、又是如何认为的,最终再做决定,这种带有观察的觉知能有效在我们心里构建一个平台,防止下一次的冲动。
二、正确关注他人,学习社交与情绪。
在这一层面,我们强调的是同理心。
真正的同理心包含三个层面——
1、认知同理:
理解他人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了解他人的想法、视角、观点与心智模式,好让自己能够用他人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表达自我和进行沟通;
2、情绪同理:
我们能知道他人的感觉,感知他人的情绪,也就是所谓和他人连接时“来电”的感觉;
3、同理关怀:
能够自然引发同理行为的一种关怀,或者是能够付诸助人为乐的行动。
通过上述分析你不难发现,我们很多人挂在嘴边的“同理心”,多数指的是“情绪同理”层面,而“认知同理”与“同理关怀”是我们需要加强的地方。
三、培养系统思考的习惯
之所以我们无法专注,就是由于未经训练之前,我们的情绪来得比头脑快的多。
很多人在职场中倍感困扰的重要原因,就是在于遇到事情的时候缺乏系统思考的能力。
1、时间滞延的影响。
很多事情的发生之所以会引起我们不必要的情绪,就是因为因果之间常常存在时间滞延的现象。
设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你很久之前交付给领导的结果没让领导满意,领导可能忙于各种事务忘记告诉你了,突然前不久开会的时候说着说着想到了这件事,含沙射影地对你进行了批评,由于时间太久了,你压根就忘记了这件事,此时的你内心一定很恼火并且开始揣测:“难道是领导有意和我过不去吗?”
事实上,这件事的原因是你之前没有做好工作,结果就是领导对你表达了不满的情绪,然而因为时间的延滞,领导在红后来的会议上想起来了并且批评了你,而你压根就不记得之前的事情,从而给出的结论是“领导和自己过不去”。
你不妨回忆一下,很多时候我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困扰,是不是多是源于这个问题呢?
俗话说的好,有因必有果,只是因为时间的延滞,导致我们在结果层面耗费了大量的情绪和心力,很少能冷静地思考过去的事件,从而看不见事情的真相。
2、学会从内在转变看待问题的视角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
夫妻两人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口角,结果两人互不相让,事情越闹越凶,甚至最后拿出“离婚”的杀手锏。
为什么会闹到这个地步呢?
在这个系统中,有两个主要变量:一是“难听的话”,二是“受伤害的感觉”。
从图中不难发现,任何一个变量的增强都会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增强:
难听的话越多,你受伤害的感觉越深;受伤害的感觉越深,难听的话就越多......
这就是内在角度(即不要把自己当成旁观者,而是当做当事人分析事情),接下来,我们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呢?
1)、寻求干预方法,找到杠杆最高的那一个
譬如在刚才的冲突中,一句“对不起”就是干预冲突的方法之一,但这种效果并不好,往往伤害已经达成难以平复。
如果能从“好听的话”入手,那么这场冲突可能得到更有效的解决。
2)、退后一步思考
如果冲突出现僵局,不如退后一步思考解决自身的问题。
例如,夫妻中的一方可以思考下自己的受伤害的感受到底从何而来。
3)、以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解决之道
这次冲突之后,夫妻双方应该在一起积极探讨,寻求解决之道,防止下次类似的冲突和伤害。
三、职场情境运用举例
如果不幸遇到一个脾气暴躁的领导怎么办?
放在系统中分析,或许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事实。
在这个系统中,领导脾气暴躁并不是变量,因为这是TA一贯的处事风格,问题在于这种风格让你感到备受伤害,因此,领导的情绪和你受伤害的感觉形成了一对变量并且相互影响,如下图:
比如,你遇到一个雷厉风行的领导,他希望他指责你的时候,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及时表态积极回应,而不是脑袋一沓默不作声,事实上,你的默不作声恰恰会激发领导不满的情绪,他越不满,斥责会更严厉,你会觉得越受伤,就越不敢说话。
如何破解这个僵局呢?
作为员工来说,你如果能从杠杆最大的地方入手,即你的应对方式着手改变,往往会取得不错的收效。
例如,下次你的领导再指责你的时候,你不妨和他一起探讨,这里面到底是哪里做的不到位?并积极表态,下次一定改正;同时也不妨向TA请教,今后该如何做才能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如此一来,你和领导的关系才能得到实质性的改善。
四、真正的高手,都是处事为人的行家里手
我们在职场中无非锻炼两大能力,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通过前文分析想必你已知晓,这两大能力都离不开专注力。
不论是在职场中打拼的你我,还是今天的孩子们,无疑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与生态挑战,我们急需面对这些挑战,而整合与提升专注力更是重中之重。
而这种专注力,无疑是每个人的“内在中心”。
最后,引用丹尼尔·戈尔曼的一句话作为文章的结尾,那就是:
“内在中心是一把钥匙,让我们通向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请停止无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