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误国
《世说新语·轻诋第二十六》第11条讲了一个故事:
桓温北伐,进兵洛阳,经过淮河、泗水等北方沦陷区时,与一帮手下兄弟在船上眺望中原,但见满目疮痍,荒无人烟。
桓温不禁感叹道:“国土沦陷,赤野千里,王衍等人要负主要责任啊!”王衍是西晋末年高级领导干部,位列三公,以清谈著称于世。
一旁的袁虎急忙插话道:“国运自有定数,难道都是这些人的过错?”
桓温听了很不高兴,环顾众人,说道:“当年刘表有一头大牛,重达千斤,吃的草料是普通牛的十倍,但是负重走道,都比不上一头瘦弱的母牛。曹操占领荆州后,把这头大牛煮了分给将士,大家都拍手称快。”
众人听后都很震惊,袁虎也是面如土色。
桓温用大牛来比喻袁虎这种人,中看不中用,只知道耍嘴皮子,光说不练。
像王衍这种只懂夸夸其谈之人在当时东晋中高层领导干部中还很有市场。
《世说新语·排调第二十五》第24条讲了另一个故事,和上面的很类似:
桓大司马乘雪欲猎,先过王、刘诸人许。真长见其装束单急,问:“老贼欲持此何作?”桓曰:“我若不为此,卿辈亦那得坐谈?”
说的也是桓温,一套紧身军装,正准备冒雪打猎,先去看望两位朋友。朋友见他如此装束,笑话他这是演得哪一出。桓温说道,我要不这样,哪有你们现在这么悠闲地清谈。
桓温始终保持军人本色,大雪天也不忘战备训练。虽是朋友间的一句玩笑话,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当时很多人还是贪图安逸享乐,怎么舒服怎么来,至于收复沦陷国土,那是当兵扛枪人的事情。
东晋朝廷,屡次北伐,就像后来的南宋一样,都是希望破灭,无功而返。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政权老是打不赢北方政权,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心理精神层面的原因。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北方各少数民族帝王,大多文武双全,雄才大略,有一统天下之志。比如苻坚、拓跋焘、宇文邕,都是一代雄主。
再看南朝,偏安一隅,沾染了太多秦淮脂粉,只知苟全安逸,不知收复旧土。
东晋的皇帝,一个比一个窝囊废;后面的宋齐梁陈,除了开国皇帝稍能勉强治国,后面几任,同室操戈,自相残杀,根本无心北伐。
北方少数民族的彪悍尚武与汉族文化的融合,造就了全新的一种精神气度。南朝金粉、灯红酒绿的奢侈糜烂生活,注定他们会成为北方征服者的猎物。
二是制度层面的原因。北魏全面汉化,胡汉大融合才能走向大一统。推行均田制,财政赋税有了保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可以安定下来,休养生息。
西魏府兵制,推行军人职业化,武力上不断增强。相反西晋户调制,租税过重,民不堪负。北府兵威震于淝水一战,可惜之后逐渐没落。
虽有桓温、刘裕、陈庆之等名将,可惜上下不同欲,终难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