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反思之爱”态度的父母(二)
为何要提出在养育孩子过程中,要具备反思意识呢?这里先要了解人类大脑的发展,以及心理的发展。近些年神经科学的快速研究和发展,让我们对人类大脑的情况越来越了解,毕竟人类大脑的组织结构是人们能够进行心理层面交流的载体。心理学某种意义上也脑科学。
只是大脑所运载的不只是智力,让我们有意识去处理一些现实层面的事情。 同时大脑还有一部分重要的功能,就是心智功能。心智是对我的感知所在。包括了想法、感觉、意愿和信念。可谓心智是大脑的产物,是大脑的功能所决定。我们只有理解了心智的运作模式,这里面包含自己的心智运作模式,包含了孩子的心智模式,才能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反思能力就是人们感知自己和他人心智的一种方式,一种渠道,一种媒介。但心智是无形的,是看不到摸不着的,虽然神经科学已经发展了很多年,对人类大脑的探索和研究也逐渐的深入,但其实依然存在很多无法用可量化、可监测的方式来呈现和揭示,人类大脑实在太复杂。
大脑对心智的创造可谓是艺术家创造一个艺术作品。艺术家使用金属、木料,让作品成为艺术,而不只是开始的那堆物质元素。木不再是木,石头不再是石头,金属不再是金属,作品有了灵魂,有了生命力。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从这个维度上说就需要我们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特的心智个体来看待。心智也是主观的,是隐秘的。每个人看到同样一个事物可能得出的说法、感觉都不一样。我们做反思时,并不是说我们完全能百分百的了解、理解另一个人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 但反思时给了我们对另一个人心中的所思所想所感一个猜测和推断的机会。
从关系的角度,亲子关系中其实包含了三个视角。 我(父母)视角、你(孩子)视角、我们(相互影响)视角。当我们从这样的视角看待我们和孩子的互动时,这是一种双向的视角,从而有机会促进孩子在父母关心的领域健康发展。例如社交、行为控制、认知力。
心智总是在搞清楚发生了什么,当我们带着反思意识和孩子互动,我们就会把反思能力传递给孩子,孩子从而能内化这一方式,其实一切规则的建立和尊重,从来都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一个人从内心真正的认可,并有着反思的能力如果不尊重可能带来不良后果,他才会内化外界部署的规则。
也许我们惯性的认为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它真实、本来的样子。其实不然。外部世界在输入到大脑经过加工后再输出,就亦然是一个主观感知后的世界。 所以大脑构建的感知是受我们的情感、信念和假设编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在路上的乞丐,有些人可能觉得他们可怜,就会自动从口袋里掏出钱。而有些人就觉得这些人有手有脚却不自己去挣,而避而远之。 同样的一个人一件事,每个人的行为和态度的差异可能是千壤之别。
当孩子们感受到亲子关系是安全的、联结的、相互理解的、支持的、接纳的,他们就会表现的更好。
大脑就像是一台电脑,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获取外界现实的信息,然后大脑的不同的处理神经元会进行加工和处理。而这里的加工和处理,是会加入根据我们以往留下的各类记忆、心理表征(存在海马体内的记忆)进行比对再得出结果的,其实与其说得出结果,不如说得出推断。
所以我们感知到的一切只是大脑对外在世界的解释。
也可以说:“现实世界只是我们精神世界的建构”;
每个人对现实的认识都不是事实或真相,而是由大脑出造出来的带有个人特点的观点。
就让我们想起几年前看的那本书《您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个体经历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大脑内存储的各类图式并不完整或全面,所以大脑很容易出现感知错误,这就是交流中难免出现误会一样。所以才更需要我们具备反思意识,以避免在和孩子的互动关系中,出现更多的心理错觉或知觉错误,继而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孩子的发展。
在这里简单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描述下大脑的感知过程。
一般认知过程:信息从感知器官输入,经过大脑加工存储为记忆,或一种神经元模式。当我们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大脑会自动作出快速反应。这也是人类进化的需要,作为食物链的顶端,包括人类文明的进化,都是在追求效率。为了加快感知过程的速度,大脑会利用存储在记忆里的模式更加快捷的感知这个世界。例如望梅止渴。
过去从未过去
同时我们要引入情绪这个概念。例如当我们遇到危险的时候,例如快速冲过来的汽车,我们会产生恐惧情绪,并作出躲避的行为。主管情绪的大脑器官是杏仁核,杏仁核就像一个开关,在我们输入的感官信息传递到下丘脑的时候,就会和杏仁核进行搭桥,并和存储在海马体里的记忆进行比对。如果情绪过于强烈,杏仁核这个开关可能失效,就会无意识的作出反应,可能是语言的,可能是行为的。或战斗,或逃跑。或僵住。日常生活在养育孩子过程中,我们可能看到或听到过很多例子,例如很多孩子在挨打的时候,可能是僵在那里的。
大脑热衷于使用快捷方式,它会预测未来,并利用这些预期塑造当前的经验。例如别人刚说了几个词,我们可能就会预测接下来他要说的话。大脑把预测当感知,并利用这个预期作出反应。而不是等着听到的、感知到对方实际所说的内容。
我们有可能看待期望看到的,听到期望听到的。
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到底是有意识的感知还是无意识的感知。有意识的处理要慢的多,也需要更多资源。但当有意识的过程多了后,就会变成无意识的进行所有机械重复性质的行为。这也就是俗话说的习惯。
有意识的处理过程可以提高更高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但它只会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所以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冲突和误解时,我们需要切换到有意识的反思状态,让我们充分的思考最初的反应是否恰当,最初的假设是否恰当,最初的情绪或过去的经验是否正在歪曲着对孩子的理解。只有有了这个过程,我们才能提高养育孩子的质量,而不是只是习惯的,无意识的作出反应,让养育质量下降,走向恶性循环。
当我们启动反思意识时,我们所感知到的,就变成了可塑,可调整的。反思养育鼓励作为父母审视自己的内在,自己的情绪、身体的需要、期望和自己的过往经历形成的表征或图式。
最后几个理念来提升反思养育的重要性。
1)误解是正常现象
就像我们经常玩的游戏,以讹传讹。我给你说一句话,你传给下一个人,下一个人再接龙传给下一个,以此传下去,也许到最后一个人时,已经和开始的那句话差的十万八千里。所以我们需要接受误解可能总是发生。但重要的事情时,误解发生时,我们要及时的澄清。
2)善于反思走的是慢路径,但最终会快
有意识的觉察需要付出努力. 当我们有机会觉察时,我们就为作出更合理的反应,更客观的态度提供了时间上的缓冲,空间上的缓冲。
3)父母不幸的童年记忆会带来误解
从上面的大脑的工作原理就不难理解,我们总是受我们过去的经历的影响,在对待着当下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在面对孩子考试成绩差,行为很
4)做一个真实的人
父母应该怎样,这是句扯淡的话。 所有的事都没什么应该不应该。没有哪个父母是完美的,孩子需要的是和真实的人建立联结。真实不等于可以为所欲为,也不意味着要和孩子分享你全部的经历。父母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单向的,父母需要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尊重什么是他们可以处理的。让孩子知道你是谁,你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可能会让他们更能理解你的行为。但这并不是说你把孩子暴打一顿后,再道歉。
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而不是我们期望的样子。就像我常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如果孩子生下来就是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你再怎么骂,怎么打,可能他都不会变成你想他成为的样子。而父母能做的就是提供适合他本来样子的成长土壤和养育环境,也许他才有机会健康的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