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头学写作:8.写信这么多讲究啊!
写信,温馨而古老,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愈发显得格格不入,记得一句狠话:时代抛弃你,连句再见都不和你说!我信了,“信”你信吗?
《七十二堂写作课》里作者用了大量笔墨来介绍有关书信的内容,绝不是作者观念落伍了,恰恰相反,作者的很多观点和理念都是引领时代的,只是用现在的观点,这些事物似乎离我们远去了。远去,不代表消失。我们也许再也无法复制唐诗宋词的辉煌,却还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封家书是平安、是思念、是家国情怀。而如今,书信虽淡出人们视线,却时不时还能带来那份淳朴的思念。
既然要学写作,写信当然也是不可跳过的环节,不妨暂时放下浮躁,放下功利心,踏踏实实学写作吧,相信,你所学的,终究会派上用场。
这一章主要写的是“书信和礼仪”的关系。
作者说“书信的读者是限定的特殊的个人,作者自己和这个人的关系,写作的时候须加以注意。”这封信的读者和你是什么关系,上下级,长辈平辈还是晚辈,陌生人还是老朋友?对象不同,言语上的礼仪或者书信中的礼仪也是不一样的。而且从一定程度上说,书信比言语更要注意礼仪,为什么呢?本书是这样解释和举例子的。
“我们当面对人说话的时候,除了声音以外,还有举动、神情、态度等等帮助。学生拿了书本对先生说:‘给我解答一个问题!’这明明是命令的口气,但那学生如果是鞠着躬用着请求的态度说的,先生听了绝不会动气。在书信里就不然了,书信是用文字写成的,除了文字以外没有举动、神情、态度等等帮助,一不小心就失了礼仪,使读者不快。”
上面这个例子,说明写信不是一种面对面的交谈,你的情绪要靠文字来传递,如果把握不好,或者对方误解了,便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所以。历来书信多用敬语,礼多人不怪嘛。
而礼仪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便是“称呼”。过年期间,我们面对着七大姑八大姨时,估计内心也是崩溃的。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亲戚之间也特别在乎这个,延伸的书信上,肯定要有所体现。古人书信称呼很复杂,现在绝大多数已经用不到了,有没有庆幸活在当代?现在写信,除了亲属关系要特别讲究,不要弄错,一般情况可以尊称对方“先生”“女士”,注意“你和您”的细微差别,在称呼上也就不会有大的差错了。
至于书信的结尾,在以前要用上“顿首”“敬启”“拜启”“敬上”等字样,作者认为一开始是包含真情实意的,后来变成了习惯,现在的信,也往往写上一句祝福,这都是固定的模式。
还有一些细枝末节,例如书写的行款、信笺的折法、信封的写法以及邮票的粘贴方位等等,重要吗?不重要。那就算了,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