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谈写作图大狮学习方法研讨社

为什么看了那么多写作指导书后我还是写不出一部小说?

2017-01-17  本文已影响157人  宫七华
图片来自网络

终于看完了《畅销书写作技巧》。这是我目前看过的写作指导书里个人认为最好的一本。但有一个很大的问题:虽然看完了这么好的一本书,我却还是写不出一部小说,这该怎么办?

一、看完书后的表现:

1、技术原因表现:

2、心理原因表现:

二、解决方案:

1、解决心理问题:

(1)只有有了行动的意愿,才能真的开始。

有写出心中故事的渴望是最重要的。如果根本就不想写,那接下来的行动就没有任何意义。

(2)打破自卑、恐惧心理,先迈出第一步。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我们总能眉飞色舞的跟朋友讲述自己看过的趣闻、听到的八卦,还有亲身经历过的事。只是这些落实到文字上还很粗糙,还需要整理,但就算写出来的还不如小学生的作文又何妨?至少我们写下来了,这就是很好的开始。

我们不妨看看经常被引用的丘吉尔学画画的故事,这是温斯顿•丘吉尔《我与绘画的缘分》中的一段,谈他怎样开始学画:

“尔后,一个礼拜天,在乡村里,孩子们的颜料盒来帮我忙了。我用他们那些玩具水彩颜料稍一尝试,便促使我第二天上午去买了一整套油画器具。下一步我真的动手了。调色板上闪烁着一滩滩颜料;一张崭新的白白的画布摆在我的面前;那支没蘸色的画笔重如千斤,性命攸关,悬在空中无从落下。我小心翼翼地用一支很小的画笔蘸上真正一点点蓝颜料,然后战战兢兢地在咄咄逼人的雪白画布上画了大约象一颗小豆子那么大的一笔。
恰恰那时候只听见车道上驶来了一辆汽车,而且车里走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著名肖像画家约翰•赖弗瑞爵士的才气横溢的太太。‘画画!不过你还在犹豫什么哟!给我一支笔,要大的。’画笔扑通一声浸进松节油,继而扔进蓝色和白色颜料中,在我那块调色板上疯狂地搅拌了起来,然后在吓得簌簌直抖的画布上肆恣汪洋地涂了好几笔蓝颜色。
紧箍咒被打破了。我那病态的拘束烟消云散了。我抓起一支最大的画笔,雄赳赳气昂昂地朝我的牺牲品扑了过去。打那以后,我再也不怕画布了。”

2、理论实践相结合:

(1)为什么必须要理论实践相结合?

套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关于认识论的著名哲学论点,理论实践相结合包括两次飞跃:
a.从理论到实践,即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作为实践的行动标准,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
b.由实践到理论,即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进而把零散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系统,是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

理论和实践一直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关系,如果只注重一方而忽视另一方,则就会跟只用一条腿走路一样,只能步履维艰。

(2)怎么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

第一步:

  1. 从头到尾一页一页的把知识点列出来;
  2. 利用思维导图工具对列出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和排序。

第二步:

  1. 依据记得的知识点写一个故事(一开始可以是非常短的一段);
  2. 与梳理后的知识点进行对照修改;
  3. 写下对知识点产生的新感悟;
  4. 依自己的实践体验对知识点重新进行归类和排序。

第三步:

不断重复第二步的1-4点。直到这些理论知识成为本能。

(3)如果用学骑自行车的过程来做一个比喻的话,就是:

  1. 一次只能注意一两点要求,最多滑行半分钟;
  2. 歪歪扭扭,但能骑着前进了;
  3. 可以平稳的前进了;
  4. 骑车已经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
  5. 发现有些可以改进以更适合自己的地方;
  6. 学习一些更高难度的动作;
  7. ……

(4)自己做过的一个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例子:(水平非常洼,不要笑话我:-P)

有一个我印象最深的知识点:刺激-反应单元。书中是这样介绍的:

场景:教室。一枚大头针尖头朝上被藏在老师的椅子上。她坐下去,突然疼得大叫一声,跳了起来。这里描述的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因果模式,我们称之为刺激-反应。这是应用于人物的因果模式,原因变成动机刺激,结果变成人物反应。

刺激-反应单元的组成:

a.动机刺激。
b.人物反应。
(1)感觉。
(2)行动。
(3)语言。

下面是我的应用:

一开始写出的文字:

今天天气非常好,我跟往常一样早早起来去上班,在等公交车的时候,发现一个老婆婆提着一个特别大的箱子。

按刺激-反应单元修改后的文字:

刺激:蓝天、白云、阳光,很久没有这么好的天气了。
感觉:好的天气,总能给人好的心情。
行动:我瞥了一眼窗外,拿起背包,跨出了今天的第一步。
刺激:公交车站上只有三个人。
感觉:没办法啊,家离公司比较远,只能早早出来。
行动:我走到站台上,向公交车来的方向眺望。
刺激:有咕隆咕隆的声音从背后传来。
行动:我转回头。
刺激:一位头发灰白、衣着朴素的老婆婆,倾斜着身子正双手拉着一个一米高的行李箱。她试图把箱子拉到凸起的站台上,却差点被箱子带得摔倒。
行动:我大跨出两步,及时扶助了老婆婆。
语言:“您小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