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一个智慧之人的幸福哲学,拼的不是一张嘴
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有智慧的人是不多言说的,多话的就不是智者。
当我们还没什么见识的时候,就喜欢不断讲话,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但是到我们真的什么都阅历过、经历过了,反而不多话了。
辛弃疾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白居易就很疑惑,他写了一首诗,“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就是多话的人不如知道沉默的人,这句话我是听老子讲的,那如果说老子真正地明白“道”了,为什么还要写五千字呢?
有智慧的人知道,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我们都只是短短的瞬间,人世间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事,任何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是随时变化着的。我们能认识到这一点,为什么要不断地去说呢?
所以,别那么确定说这就是什么,就叫什么,非要与人争出个道来。我们人生不过短短百年光景,体验生活尚且来不及,何苦这般折腾自己,把心思都放在了那些自寻烦恼、毫无意义的事情上。看清事情的本质以后,我们就能更容易放下,不会过于执着。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明白以后,也就不用多说了。就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不需过多地用言语修饰,过多地提及它,人要懂得收敛光芒,放低姿态,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像尘埃一样混同于尘世(如果民众都如同尘埃,那我也是其中一粒,好像无迹可寻)。比如我给公司创造了本季度最好的业绩,领导和大家都夸赞我,所以我就觉得自己是出类拔萃的,有点忘乎所以,说话的语调都高了,这让身上的光芒太过耀眼,而与大家格格不入。所谓”花无百日红,人无千日好“,不应该把心力放在这些外在的结果。
如果人生是一场修行,那最好的修行场所就是我们生活的地方,我和大家一样混同于尘世,只是我心中秉持“道”的原则,“上善若水”,就像水一样去行利益众生的事。
我们当下造的每一个“因”,包括一个念头、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并不是马上引出一个“果”。我骂了谁,别人不一定马上就骂回来。但是每个“因”会像地下的树根一样生长繁衍,然后可能和其它的“因”结合、叠加,不一定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其他的方式甚至是数倍地返到自己身上。也就是说,我们没法算计和预料将来的每一件事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我们要想生活幸福,就应该做每一件事都心存善念,不要为满足一己私欲而伤害他人。
尤其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为一己私欲,这样才能更加公正、无所偏倚地去行事,去造福民众。人容易被欲望所驱使,得到了可能快乐一瞬间,但欲壑难填啊,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着的,新鲜事物会不断涌现出来,看到了又想要去争,人就会陷入循环的痛苦挣扎中。领导者当以身作则,放下纷争之心,放下占有之心,大家争相效仿,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更少冲突。
有智慧的人,没有亲疏利害贵贱之别。比如在有些单位里,下边的人际关系极其复杂,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领导者对员工有亲、疏,不能一视同仁,结果有些员工也投其所好,跟领导亲近,或者跟领导更加地疏远,公司的文化一团糟。
但人们好像都是喜欢“贵”而讨厌“贱”的,其实,那些所谓的贵、贱都是相对出现的,可能随时相互转化,今天特别“贵”的东西,明天又变得“贱”了,反之亦然。
比如在古装剧里,经常上演“穷书生爱上富家千金”的戏码,无论他们如何互相爱慕,女方父母都要断绝他们的交往,因为穷书生身份低贱,所以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结果书生一朝高中状元,风风光光地回来了。这就是身为父母没有慧眼识珠,眼中只能看到贵贱,而错失了这么好的姻缘。但假如,书生因此事而过于看重“贵”的身份,有可能有一天又变得“贱”了,为什么?成为贪官了,没有把百姓福祉放心间,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有多少贪官曾经都威风一时,转眼而又变成了阶下之囚。
这样的人格,才能为天下所尊贵。
(该篇内容属于“我读《道德经》”专栏系列文章之一,如果对文化经典感兴趣,可进入个人主页浏览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