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而立美食国学与传统文化

中国人不会用筷子时能否或如何心灵手巧?

2018-11-22  本文已影响378人  辰阳子

中国人不会用筷子时能否或如何心灵手巧?[1]

作者:易宏

筷子,古称“箸”(读作zhu4)。我从二十多年前[2]开始关注国人的持筷手势,断断续续有点感想。偶尔跟朋友聊聊,他们大多觉得有道理,甚至还有在外地的朋友听说我的观点后专门发来邮件问我。

据说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筷子出土于江苏,是五六千年前的骨箸。但本人不是筷子研究者,并未对筷子做过专门考据,由于历史原因,甚至从未听过一节历史课。故本文略去对筷子历史的回顾,仅概略谈谈尚未见他人谈过的筷子使用对曾经心灵手巧,但衰落已久,现又正图复兴以重新贡献人类的中国人的意义。

人类史上的任何辉煌成就,都是由某个或某些杰出人物以及这些人物所属族群共同创造的。大凡有过辉煌成就的族群,一定都有一种寓于日常生活且简便易行的练手养心方式,在普遍心灵手巧的基础上产生杰出大师。比如人口不多但却产生了许多杰出人物的犹太人,数千年来坚守着自己的礼仪、历法(同中国夏历相似的阴阳合历,犹太纪年好像已到5768年[2] 吧)、传统节日(特别是每周的安息日)以及读经(如下图)习俗等。(参见《“生命危,知礼仪”——礼源礼质的人类学与文献学考察》)

至于筷子,或许有些人认为不过是一种取食工具,能够夹(抑或叉)取食物送入口中即可,怎么拿都无所谓。此说也不无道理,但是不至于进而否认毛笔书写与二胡演奏等属于文化活动吧。那么,稍微仔细看看,便会发现,用毛笔书写时的握笔手势和演奏二胡等胡琴类乐器时的持弓手势,都含有类似于持筷的动作。握毛笔的时候,毛笔的上端与手的接触位置,同持筷时的外侧筷子上端的相近;而毛笔的下端触手位置,则与内侧筷子下端的相近(外侧筷的下端触手点和内侧筷的上端触手点连线,大致也就是钢笔或铅笔在书写时的手中位置)。演奏二胡时,弓杆和弓毛简直就像一双筷子被握在右手之中。当然,由于弓毛在演奏时始终不需要直接用力向外推,但在内弦演奏时却需要向里勾,从而弓毛通常被置于无名指和小指之间,这一点略异于持筷。再看西方,不难发现:提琴演奏动作中有着持刀叉切割食物动作的影子,尤其提琴演奏时的持弓与运弓动作和持餐刀的切割动作是何其相似?这,大概反映着日常生活行为同文化活动的紧密关系吧。

心灵促成手巧,巧手滋养灵心。尽管筷子的出现可能远远早于阴阳理论的确立,但筷子的用法却是完全与之相符合的——内阴外阳,阴静阳动,阴阳和合,美食成焉!筷子的使用,或许也启发了先民形成阴阳观念并确立相关理论体系?

拿筷子,难吗?在中国,大概不会有多少人说难,但现实是只要往餐厅或电视上的吃饭场面一看,就会发现真正拿好筷子的中国人实在是已经不多了,特别是让那些连筷子都拿不好的人主持餐饮节目或饰演古今中国名人的用筷戏(一些所谓以弘扬中华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影视作品也不例外),简直就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侮辱。也无怪乎有些日本人跟我说:您筷子拿得真好,你们中国人也用筷子吃饭吗?令我哭笑不得。或许有些人认为这不过是某些日本人少见多怪。不过,说实在的,笔者虽未专门调查统计,但据多年来的日常观察,国人不能正确使用筷子者的比例,给人以大大超过日本人的印象。另外,日本书法界许多人不看好当今中国的书法水平也是众所周知的吧。据说日本有学者研究过筷子的使用,发现用筷由于活动了数十个关节而对手的灵活性乃至大脑非常有益。同时,好像日本还有“茶道培养了日本企业的品质管理精神”、“茶道精神与程序员之魂相通”等说法。那么,国人的持筷现状,同与书法艺术和其他诸多技艺的衰落以及产品与服务质量的低下,未必没有内在关联?不会正确使用筷子的中国人,心还能有多灵?手还能有多巧?或该如何保持心灵手巧?

在中国,能正确持筷者已不多见之类的优良习俗(或礼仪)衰落现象的出现,大概主要是由于真正认真对待诸如拿筷子这样简单事情的人,在家庭以及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少了。但是,先圣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醒道:“大小多少,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第六十三章》)中国自安史之乱以来的总体衰落,未必不是也反映在诸如拿筷子这些日常生活小事方面了?或反言之,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未必不该从诸如拿好筷子这样的日常小事做起?

夏历戊子端午/西历2008年6月8日初稿发表于作者博客blog.sina.com.cn/xinyuanyuren
2011年3月6日修订稿发表于作者博客blog.sina.com.cn/yieris
夏历戊戌十月十五日下元•小雪/2018年11月22日再修订稿发表于作者简书

简书版后记

杜嘉班纳(D&G)辱华,筷子又成热话。 箸小用好意大,旧文加图再发。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 心灵手又巧,尽寓双筷间。

注释

[1] 原题《不会使用筷子的中国人,手还能多巧?心还能多灵?》,简书转发时改作今题。 

[2] 时间计算基准为2008年本文初稿当时。

本文所示图片全部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