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母校的纪念》之“娘家人”
事情回到9月6日前,我和牛班长策划班庆活动方案的场景。
当时我提醒牛班长 : 我们这次活动,你要提前向宣城的劳大研究会通报一下,求得他们的支持。
我的顾虑其实多余,事实上牛班长早就和研究会联系上了,并得到了热情回应。她告诉我,劳大研究会已决定接待我们。
接着问我:“我们是不是应该表示一下,做个锦旗行吗?”
我说,行!并建议,锦旗中间就写 “劳大学子之家” 几个大字。
她转身和负责做锦旗的张洪波同学交流了一下,取得共识,然后回复:“你提的‘劳大学子之家’,很好。”
向劳大研究会赠送锦旗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
第二天,牛班长又把她从袁炳富秘书长那里得到的情报,向我转达:研究会的老会长刘顺道和现任会长滕秀涓,分别是劳大77级、79级政治系学生,这两届学生在劳大撤并后都转入安大学习,而安大今年的校庆定在9月10 号,因此,他俩10号要去合肥参加安大校庆,11号返回宣城,中午设宴招待我们同学。
牛班长还说:“袁秘书长很热情,说劳大没有了,我们在宣城就是你们的娘家。说得我好感动!”
因为她是女人,对“娘家”更为敏感,一听就激动起来。而我只能想到“学子之家”,比较起来,似乎“娘家”更显亲切。当然,锦旗上如果写“娘家”,也俗了点。从词义上讲,子之家和娘家是相通的,娘家是相对于母校而言,母就是娘。今“母”已去,“娘家”兄弟还在,宣城的劳大学子自称“娘家人”,一点毛病都没有。
袁炳富秘书长袁炳富,是“娘家”的大管家,话事人。按照相关条例,社会组织是秘书长负责制,袁炳富是劳大研究会的实际负责人。事实上,研究会的许多具体工作,都是袁秘书长一人在做。
我们从合肥坐中巴车到达宣城时,袁秘书长已提前站在路边等候。车停下来,他笑嗬嗬地登上车,陪同我们前往20公里外的麻姑山下劳大旧址。
我们原以为,这种陪同的琐事,他派个小年轻即可,用不着劳动秘书长大驾,一问才知道,研究会办公室除他以外,没有别的工作人员,光杆司令一个。不仅如此,他现在想找个接班人都很难找到。看来,“娘家”人丁不甚兴旺。
令“娘家人”引以为豪的是,2018年秋,在原学校理科楼旁建起一座“安徽劳动大学旧址”纪念碑。据《碑记》所示,“为保护旧址,方便学子寻访追思,更为保存这段历史,保存‘劳大精神’,特设碑纪念。”《碑记》还把“劳大精神”概括为“艰苦创业,拼搏耐劳,开放包容,积极向上”16个字。
此碑矗立,研究会居功甚伟。
当我们在纪念碑前闹哄哄地轮流拍照时,袁秘书长笑咪咪坐在碑前的那棵大松树下,满脸陶醉。
赠 旗在昔日校园内游览了一个多小时后,同学们依依不舍地返回宣城。迎接我们的是宣城市副市长汪侃和几位研究会的领导,互致问候后,大家合影留念(见文首图)
午宴前,举行了赠旗仪式。几位女同学拉开“安徽劳动大学首届哲学专业入学50周年”的横幅。班长牛献华和筹备组成员方辉锦,代表全班同学赠旗,研究会会长滕秀涓代表安徽劳动大学(宣城)研究会,从牛献华方辉锦手中接过“劳大学子之家”锦旗。大家鼓掌以庆,欢声笑语。
午宴后,合肥和上海两地的同学依依话别。
大家相约:三年后,待到毕业50周年时,我们再相聚!
再见了,娘家人!
两同学与娘家人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