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内向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

身边的人比我“强”,怎么办?

2017-04-08  本文已影响73人  贝加
活到老学到老

写在前面:

所谓“身边的人比我强”本身就是一个笼统的评价性、总结性语言,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

1 你关注到了他比你有优势的方面,这没有问题。

2 问题在于,把某方面优势上推夸大到“人”,即“这个人比我这个人强”,己不如人的感觉就会让你沮丧,进而自卑和逃避。

3 如果懂得把对方的某方面优势拎出来单独审视和学习,它恰恰是你成长的机会。

突破内向课上,有学员向我求助一个问题。

这位学员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好学生,现在进入了研究生阶段,迟迟无法开展项目,更糟糕的是,同师门的室友科研进展顺利。在这样的对比下,学员陷入了深深的自卑,脑海里经常出现“我不如别人”的念头,怕别人小看自己。以致于一看到室友在学习,自己就觉得慌张,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位学员的困境应该有不少人体会过:从小学到大学,从大学到研究生,过五关斩六将;从小公司职员到几百人的大公司,再到上市公司……人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段位和级别。却不料,越来越觉得己不如人,陷入深深的自卑,也所谓“爬得越高发现自己越矮”。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宁做鸡头不做凤尾”,排斥和比自己“强”的人接触,因为我们需要「优越感」。

而很多人的心理问题恰恰容易出现在,从鸡头变为凤尾的过程中优越感的丧失。比如高中尖子生被老师时时关注,像耀眼明星,到了大学却不被老师注意,像一粒沙子。

【1】

一、优越感是什么?

优越感是一种自我意识,往往会借助某方面让自己拥有“我比别人强”的认识。比如我比别人漂亮;我比别人富有;我气质高雅;我可以呼朋唤友;总之,就是对自己的生理、心理或者人际有某种优于他人的感觉。

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优越感,比如,富裕的人,有物质优越感;而贫穷的人,会通过其他途径找到优越感,比如,视金钱如粪土,或者通过指责富人的钱来路不明,昧良心,投机倒把没有道德,而获得道德优越感。

具备优势带来的优越感是我们进步的动力,超越他人,让自己感受到在社会中的存在价值。适当拥有优越感,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有其非常积极的作用。然而,过度的优越感,会让人丧失对自己的真实认识,比如有些人会目中无人,唯我独尊,成为进步的障碍。

如果不能全面正确认识优越感,当某种优越感丧失的时候,就会陷入困顿。

正如这位学员,对于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好学生”的人而言,优越感是极其强烈的。自认为自己总是要强于身边他人。然而,进入研究生,学习内容由「知识性」变成了「探索性」,学习方式也从「灌输式」变成「寻求式」。一个人可能很适应原来的学习模式,但是不一定适合现在的学习模式。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的时候,发现别人比自己适应快,就会丧失优越感。此时,又不能对自己的优越感有正确的认识,就会瞬间陷入自卑,觉得己不如人,开始全面否定自己。

如果我们把优越感当作自己某阶段奋斗所带来的开心感受和体验,那么,当这种体验消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重新努力,重新获得这种美好的自我体验。

如果我们把优越感当成你的永久个人属性,是你天然该具备的,不能丧失,不能被剥夺,比如“我就是好学生”,那么,一旦没有了就会恐慌,就会自卑。

如果我们把优越感当作自己恒定的属性,这时候,优越感便不再是“努力学习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而容易陷入“为了维护学习好的优越感,我不得不假装我学习好”。所以,就不能客观承认自己面临新的挑战,与他人暂时的差距。论文写不出来?那我就装着不写,装着不在乎,以免让别人知道我写不出来。实验不会做怎么办?我也不向老师和同门请教,不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真实实力,恐怕暴露了自己。然而,这终究不是解决困境的办法,只能造成更深的焦虑与自卑,甚至影响人际关系。无力维护的优越感总会在现实困境面前被击得粉碎,留下的只能是痛苦。

此所谓,有些东西,久而久之,你就把它当作了你,却忘了,它只是陪你走过一段路而已。

优越感只是你努力的副产品,如果你把它当作主要目标,就会造成过度追求优越感的状况出现。

【2】

二、为什么有些人会过度追求优越感呢?

优越感是自卑的补偿,越自卑越容易追求优越感。过度追求优越感,意味着终将走不去“自卑情结”,又因为自卑情结,更加依赖虚假的优越感。

归根结底,害怕身边的人比我强,是害怕自己的优越感丧失,更是一种自卑的体现。

缺什么什么最重要,缺钱的人会夸大钱的作用“有钱就有一切”,自卑的人也一样,因为自己看不起自己,觉得“己不如人”,所以最追求比别人强。

一个贫穷的孩子,没有好衣服穿,觉得自己的形象不如别人,所以会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得“我比你强”的优越感;而那些学习不好的学生会通过“我不怕老师,我比你人缘好”来获得优越感。所以,优越感是自卑的补偿。

过度追求优越感,甚至通过隐瞒和假装等非正常积极途径来维持,是自卑的过度补偿,就会走错路,走弯路。

对于那些自卑的人而言,越是曾经的好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越不容易虚心请教,因为学习好是他过往岁月中优越感的主要来源,一旦放下学习好带来的优越感,失去自卑的补偿来源,他会陷入自我意识的盲区,感受到深深的自卑。反之,如果对优越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明白虚心请教才让自己学习好,才让自己有好的体验,而不是自己学习好不用请教,才能对己有利。

我们总是习惯用昨天来衡量今天,却不知道今天的你已经离开了昨天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你需要重新适应,重新学习,重新开始。昨天的成绩只能证明你具备学习的能力,适应新环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一个硕士,刚进入一个公司的时候可能还不如某个专科生。如果因此就觉得自己还不如一个专科生而自怨自艾,也不向对方请教,那么,未来终将因为优越感以及由它带来的自卑而暗淡。硕士不代表事事都比别人强,也不代表自己不学就会。面对新的工作,硕士的优势在于,你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可能更强一些,多年的科研思维,对你的思考能力也有帮助,如此而言。当然,这些因素在关键时候一定会助你一臂之力。

从这个角度而言,在你重新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身边的人比你强,是好事还是坏事呢?我们该如何面对呢?

【3】

三、如何面对身边的人比我“强”?

再次声明,我们要学会细化优势,拒绝笼统定义人,尽量避免一概而论某人“强”。

身边的人某方面比你强,你可以从他们身上获得更多资源,获得更多协助。

我对学员说,“你在硕士期间想发表一篇SCI文章,如果你身边的人都没发表过,因为没有前车之鉴,你会摸索地很艰辛。反之,如果你的师兄或者同门先发表了,他们虽然先了你一步,你也会因此而快一步。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放下优越感,能够虚心请教。当你走出学校,科研机构看的是你发了几篇SCI,而不是你比你们实验室小李强。不是小李,而是实力,会伴随你战胜一些未知。所以,人生路上,千万不要错过向强者取经的机会。”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自古有之。

仔细想想,身边的人都比你弱,你这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身边的人比你强,说明你进入了一个比你原来层级高能量高的环境,你进步的空间将会很大。

等到你身边的人又都比你弱了,你就需要进入更高的圈子,成为那个圈子里弱的人。

人生就是不断地遇到挑战——调整自己——适应和战胜的过程。

身边的人比你“强”,也有好处,不是吗?

尽管如此,真正接受这个,需要我们解决自己内心的焦虑。

【4】

四、如何解决内心的焦虑?

当我们面对一个优秀的人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对比,因为优越感作祟,这样容易让我们把别人的“强”当作自己的障碍,而不是指引。

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都希望博取父母的关注,如果哥哥学习好,我要比他更好;如果学习比不过他,我就变得彻底坏,总之,我要成为那个某方面冒头的人,让父母关注我。而父母的关注就是一个孩子追求的最大优越感,哪怕是批评,也比父母不理我要好百倍。而这种问题的出现,恰恰也在于很多父母确实无形中给予家中那些最突出或者最差劲的孩子过分的关注,而忽略那些默默无闻的孩子。父母关注的不平衡造成某些孩子总是过分博取父母的注意。

这样的生活经历往往让很多人产生这样一种认知:只有自己是家里最突出的孩子,父母才会关注自己,才会认可自己,在学校对待老师也是如此。以至于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过分注重和身边的人比较。

把别人对自己的认可建立在“与他人对比”的基础上,而不是“自己”的基础上,容易把自己圈子中比自己强的人当成了假想敌,而不是学习榜样。忽略了“他人喜欢你,是因为你,而不是因为你比身边的A强”的事实。对比成功,就容易清高自傲,对比失败,更容易陷入自卑。

别看这小小的认知区别,却对人有极大的影响:榜样带来的是谦虚和合作,假想敌带来的是恐惧和自卑。

我们总是在生活中树立假想敌,让自己先去竞争而不是学习合作。

当你恐惧己不如人的时候,正是你该去看清自己的时候。

著名的科幻小说《沙丘》中有这样一段话:恐惧是思维杀手。恐惧是带来彻底毁灭的小小死神。我将正视恐惧,任它通过我的躯体。当恐惧逝去,我会打开心眼,看清它的轨迹。恐惧所过之处,不留一物,唯我独存。

不要被恐惧吓倒,被恐惧吞噬,恐惧的时候,更要记得睁开双眼,看清楚成长之路。

放下无可名状的优越感,承认自己有不足,才能有成长的机会。看到不足不代表“我不行”,而是“我在这方面还有很大成长空间”。在自己不断提升的过程中,遇到更“强”的人,是自己的一次天赐良机。

有人说,学习了也不如别人怎么办?

学习不是东施效颦,不是为了单纯战胜别人。同一种原料,不同的人做出的菜味道各不同。学习到的东西必然会结合你的特质,成为独特的你的一部分,这一切都是为了尽可能完善自己,寻找和发挥自己的优势,提供与他人互补和合作的可能,而不是像别人的优势叫板,那只能是竞争。

合作,才是社会化的根本;而你,就是合作的资本。

贝加:所谓命运,只是未曾觉察的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