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齐国佐不辱命》知虽败不辱
《齐国佐不辱命》是春秋时期创作的散文,作者是著名史学家左丘明,这篇文章出自《左传》,后被收入《古文观止》。
本文的大意是:晋、齐鞌之战,齐军大败。齐国佐奉命出使求和,但面对郤克的苛刻条件,他从容不迫,逐条驳斥。
通过齐国佐不辱使命的表现,谦谦君子的风度,超凡的勇气和他大义凛然的正气,反衬出晋国的霸道和无理,以及齐顷公的软弱无能。
译文:晋军追击齐军,从丘與进入齐国,攻打马陉。
齐顷公派宾媚人(齐国佐)送上纪甗、玉磬,并答应割让土地以求和,指示他:“如果晋国不同意,那就随便他们好了。”
宾媚人献上礼物,晋国人(郤克)不同意和解,说:“一定要以萧同叔子作为人质,而且把其国境内的拢亩田梗,全都改成东西走向。”
宾媚人回答:“萧同叔子不是别人,是寡君的母亲。
“如果从对等的地位来说,她也就如同是晋国国君的母亲。
“您在诸侯中,发布重大命令,却说一定要用人家的母亲做人质,才能取信,将怎样对待周天子的命令呢?
“而且这是以不孝来号令诸侯。
“《诗经》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他永远把自己的孝思分给同类的人。'
“如果以不孝的行为来号令诸侯,那不就是不符合道德法则了吗?
“先王把天下的天地划分疆界,区分条理,考察土地性质特点,从而做有利于生产的布置。
“所以《诗经》说:'我划定疆界,区分调理,分别南向,东向,开辟田间的龙亩。'
“如今您让诸侯定疆界,分条理,却说'把田中垄全部改作东向'。
“只考虑方便自己的兵车通行,不管土地是否适宜,那不就是不符合先王的政令了吗?
“违反先王的制度就是不义,怎能做诸侯的盟主呢?
“晋国在这点上确实是有过失的。
“四王之所以成就王业,是因为他们树立德行,满足诸侯的共同愿望。
“五伯之所以成就霸业,是因为他们勤劳而安抚诸侯共同为天子效命。
“如今,您要求会合诸侯却是用于满足自己没有止境的欲望。
“《诗经》说:'推行政事和缓宽大,各种福禄都会集中到你身上。'
“你如果不肯施政宽和,而丢弃一切福禄,这对诸侯又有什么害处呢?
“你如果不答应讲和,寡君命令我使臣,还有一番话要说。
“话是这样的:'您带领贵国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我们只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来犒劳您的随从。
“畏惧贵国国君的威严,我们的军队战败了。
“承蒙您光临为齐国求福,如果不灭亡我们的国家,让我们继续过去的友好关系,那么先君留下的破旧的器具、土地,我们是不敢爱惜的。
“您如果不允许,我们就只能请求收拾残兵败将,背靠着我们的城墙决一死战。
“如果敝邑侥幸取胜,也还是依从贵国,如果不幸败了,岂敢不唯命是从?'”
本文中的齐国佐,引用经典,以理服人,这是取胜的关键,但更主要的是,他能够靠着背水一战的勇气,宁可玉石俱焚。
所以他能慷慨陈词,毫不让步,使齐国虽败而不辱。
《古文观止》第十三篇,1126字,累计10139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