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烟雨梦蓓蕾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

为什么当医生?

2021-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精进的医生

2021年5月6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早上到病房手术室参观,手术间隙听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中心的老师谈起她们医院那个“揭露肿瘤治疗黑幕:患者人财两空,多因医生肆意妄为”肿瘤内科医生张煜,近期他再次发声。听老师们讲张煜医生首先申明他写下的这些文字和单位无关,北医三院的领导都在尽力保护他,这些仅仅是个人言论,他写道:

我非常诚恳的请求卫健委领导允许我和专家团的全体人员进行一场媒体的公开辩论,主题是关于陆巍医生事件中是否违反医疗原则的问题。医学是科学,不是玄学,不会因为所谓专家团的意见就把黑的能说成白的。

这个辩论我觉得很有用,可以向不懂真相的民众和受害患者的女儿马荣解释事情经过,这也是给她的一个交代。同时,这也是肿瘤知识科普的很好的机会,可能给非常多的肿瘤患者家属敲响警钟,了解肿瘤治疗中的诊治原则,并注意在诊疗过程中识别出什么样的医生是垃圾医生。

如果我输了,我请求卫健委吊销我的行医执照,终生剥夺我的行医资格,无怨无悔。

因为我在北医三院学习,所以一直对张煜医生的事情非常关注,为这样一位一心为了患者考虑、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心怀坦荡、敢于直言的医生而骄傲,他的这种舍身取义、为国为民的情怀深深感动着我,他是拿自己的职业生涯、家庭幸福在做赌注啊!

但是,仔细思量,他难道不能用一种更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诉求呢?比如:拿出自己在专业上的研究成果或者思考的问题学术会议上讨论,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不是撕裂原本就越来越恶劣的医患关系。他的这种不顾一切的处事方式连本院的许多医生都觉得有待商榷。显得过于愤青,给自己家庭和单位增添了许多麻烦。目前北医三院为了保护他,免得被媒体骚扰,暂时没给他安排门诊,让他在住院部上班。

癌症,一直是个沉重的话题,因为一旦癌症到了晚期,可能就意味着将不久于人世。是倾家荡产去治疗?还是为了活得更有尊严而放弃?中国人一向把生看得很重,总是逃避死亡的话题,连孔子都说“未知生焉知死”,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真的患癌了,绝大多数的病人和家庭还是会砸锅卖铁、努力一下的,毕竟肿瘤早期经治疗后还是可以延长生存时间的。

然而,也有很多癌症一旦发现已经是晚期了,按照现有的治疗方案,治与不治的区别并不大,可惜很多患者和家属仍然不肯放手,“死马当活马医”,还想尝试一下新的方式方法,对死亡的恐惧已经让他们放弃了对生命质量的追求,让患者插着各种管子最后在没有尊严的时光中痛苦地死去。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是衰老死的,有的是病入膏肓,得了绝症、到了晚期,患者和家属还要治。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存了那么点钱,都在最后半年被花光了,最终是人财两空。其实,医生已经把这一切交代清楚了,患者家属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仍然要治疗,要尝试一下新的方案,你说这能全怪医生吗?更确切地说,不是观念害了他们吗?活着追求的不仅仅只是生命的长度,更重要的是生活的质量。

在治疗的过程中用什么方案?如何在花费最少的情况下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这一直是绝大多数肿瘤医生在思考的问题。没有哪个医生想把患者治死的,虽然有一些指南和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哪些药物以及治疗对于哪一类肿瘤患者可能是有效的,但每一位医生的临床经验并不一样。

樊代明院士说:指南是什么,指南是老医生总结的,只能覆盖80%,还有20%覆盖不到。还有我们现在中国的指南4%是中国人的材料,96%是从外国人抄的,洋人吃羊肉、喝洋酒能和我们一样吗?现在指南都到8版了,我说7版就可以了,他说7版有错,6版有错,5版有错,1版全是错,那你总拿个有错的指南看病能行吗?指南只能供我们参考!

是啊!如果只是按照指南看病,医生完全可以被机器人所取代,现在的智能机器人的智商比我们绝大多数人的高多了,之所以医生没有被取代,这是因为人是有情感的,治病的处方除了手术刀和药,还有医生的语言安慰,医生要为患者方方面面的问题考虑,比如肿瘤本身的因素、经济条件、病人及家属的治疗意愿与依从度等等。

即便是同一类肿瘤患者,有的人用上指南推荐的药有效,有的人就没有效果,这就是个体差异,所以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来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不像普通民众想象的同样的病,所有人用同一种药就都能药到病除。樊代明院士还说:人的疾病,三分之一不治也好,三分之一治了就好,三分之一治也不好。肿瘤占了人类1/4的死因,很多治了不如不治。

每一位患者都希望自己的主诊医生能有极强的专业能力、见多识广并且及时更新知识。但像北医三院、协和医院这样的站在金字塔上的顶尖医院全国毕竟只有一两所,能进入这里的医生起点至少都是中国最好医学院的研究生、博士,如果都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医生,自然是好事,但那现实吗?可能吗?

张煜医生指出医疗界存在的乱象,是正确的。个别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的确存在着随意性和功利性,当然也包括一些大专家、大教授。但是,这毕竟是少数,是个别的,不是整个医疗界的全貌啊!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大多数医生都是有着仁心仁术的,他们默默奉献着自己,不计报酬、不畏艰辛。

在学术上,是应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如果有不同的意见,可以通过专业会议提出来进行商议,这种学术会议目前很多,在会上大家讨论得也非常激烈,甚至火力十足彼此开炮,经过这种思维的碰撞形成了一个新的共识。直接把这样一个错综复杂又很专业的问题放在普通大众面前,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把医生这个群体置于风尖浪口,我想并不太合适。

这样一来更多声音都在骂医生的,这种辱骂是无差别的指责,打击的是整个医生群体,比如:“我遇到的医生都没有医德”、“现在绝大多数医生医德败坏”,哪怕他没有遇到过这类问题,也会跟着吼两句,“这位敢于发声的医生是孤胆英雄,揭露医疗乱象,无良医生必须严惩”。而谁是无良医生?界定起来的难度就很大了。这样的讨论,影响的是“医生”这个群体,而不是个人。好不容易在疫情期间舍生忘死树立起来的光辉形象就这样一夜之间坍塌了。

有的人当医生是为了攻克疾病,有的人当医生是为了救助患者,有的人当医生是为了有份体面的工作,有的人当医生是单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不过,大多数医生还一直坚守着“救死扶伤”的初心,一直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着,即使这个职业其实很普通、很平凡。我想不管是哪个地方、什么级别的医生,即使是村医都有一颗为了患者奉献自己的心,只不过能力有大小而已。在利益面前,我们要经常问一下自己究竟为什么当医生,这样才能抵制住各种诱惑,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