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观点汇总

2016-09-17  本文已影响269人  思维工具箱

2.72一个神奇的数字

如果你觉得自己其实有 150 个候选人的话,那么就应该在从第56位候选人开始做决定……

150 / 2.72 ≈ 55

转移注意力,是抵御诱惑的一种常用有效手段。

提前成为未来的你。

记住,每天都要问:什么最重要?

学习(磨练技能)永远是创造惊喜的最根本手段

所谓的理想,起码有三个清晰、准确、恰当的方面构成:起点,终点,路径。

书籍:

Beyond Feeling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Style: Ten Lessons In Clarity and Grace

Style: Toward Clarity and Grace

The Craft of Argument

The Craft of Research

《成功,动机与目标》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是真正的专家——只有名头没有真知“砖家”的不算数,在那个领域里,你不仅要相信你的直觉,还要刻意打磨你的直觉——通过持续的观察、思考、训练和自我成长。

如果你不是那个领域里真的专家,你的直觉就是个屁。

先关注这个世界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未来”。

如果你真的笃信一个原则,就把它当作宪法,不能让任何其他的“法律、法规”与之冲突,绝对不能用“水至清则无鱼”之类的和稀泥理论模糊了界限——因为每一个含混不清的节点最终都会和其它含混不清的节点共同作用形成几何级数倍增的混乱。

如何思考预测呢?可能反过来想更有效率。

有没有尚未成熟的充分必要条件?

判断一个人,要看他的行动,而不是他的说辞。

花时间去了解朋友,思考他们的诉求。有个方法,叫“角色扮演”。假想自己就是对方,然后穷尽一切可能地去思考他们的将来,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支持和帮助,他们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和阻挠,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喜悦需要分享……像做功课一样去做这些事情,这不仅是对朋友的责任和尊重,其实更多地是对自己的责任和尊重。

在阅读的时候要分清楚内容究竟属于事实(Facts) 还是看法(Opinions)。

每个人对事实的接受不一样。

人们总是有选择地过滤外界信息—— 即,人们常常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

对自我的把控

对风险的把控

这两个都是可习得的,且习得之后不可逆的技能。

理财上的风险意识,跟遗传没什么关系;跟智商关系也不大,它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失败、通过自己的教训、通过自己的总结才能获得的东西;在书上看过,听别人说过,根本没用。

高品质生活从停止自欺欺人开始。

是否能拥有高品质生活与一个人的审美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人们误以为美不美总是一种主观判断,可事实上,美一种客观存在。所谓的“主观”,实际上指的是对美的感受有多准确。

更多更重要的审美体系,需要的不只是某一个器官的感受,而是系统思考能力。

教育的意义就是让我们拥有更高级、知觉更丰富的器官。科学教育可以让一个人“打开眼睛”,看到不一样的却更真实的世界。

审美意识会触及且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成功与所谓的勇气无关,靠的是有足够的能力衡量风险与收益。

这世界上有半数的人,即便有人手把手教,也学不会 —— 只因为自己不动脑子……

0. 确定自己有强烈的欲望搞定这个技能;

1. 寻找最少必要知识,反复问自己:这事儿最关键的地方在哪里?

2. 马上开始运用、马上开始践行;

3. 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学会,相信自己一定会通过践行而进步;

4. 通过记录,量化自己的刻意练习进程;

5. 不断总结,不断整理,不断让那些新技能、新概念,在自己的脑子里有清晰的组织与关联;

6. 绝对不能跟笨蛋斗气,要珍惜自己的时间与生命……

学识使人坚毅。

所谓的勇敢勇气,尤其是脱离先天条件支撑的勇敢勇气,其实也是、更是学识与思考的表现

多元角度思考方法:

目的、手段、结果:我现在这样想,可能是因为我更关注结果,如果我更关注手段,那我会想什么呢?……

过去、现在、将来:我现在这么想,可能是因为我想未来更多一些,要是我更关注现在,那我会想什么呢?

优点、缺点:我刚才想这事儿的时候,我关注它的缺点更多一些,;那我要是关注优点更多一些,会想什么呢?

结果 vs. 过程

目的 vs. 手段

现状 vs. 未来

个体 vs. 集体

美观 vs. 实用

效率 vs. 完美

读好书一定要慢

关于读书的态度,我一直感激母亲。很小的时候,有一次坐在那里乱翻书,被母亲看到,她问:“你看什么呢?”

“书呗”,我心不在焉。

“那么翻,你能看懂什么呀?”母亲好像很随意。

我说,“这种书……随便翻翻就行了……”

母亲顿了一下,过来把我手中的书拿走,仍在桌子上,一字一顿地说:“随便翻翻就行的书,你看它干吗?浪费时间。”

积累阅读量是提高阅读理解速度唯一方法。读书多的人读书快。尽管好像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句话的反方向:那是“因为读书快所以才读书多”。

多读书罢,让自己更聪明一点,也为了下一代

说理类文章的文字最好“简洁、朴素、有效、准确、具体”。

类比的力量:它是我们作为人类从无知跨越到有知必须的桥梁。

类比的思考过程大约是这样的:

X ≈ A

为了解释清楚对方未知的 X ……

去找一个与 X 类似的、但是对方肯定理解的 A

把 A 解释清楚……

于是 X 不言自明……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YC“他们的世界”。

他们胸怀大志,深谋远虑。

他们创造创造再创造。创新创新再创新。

他们热爱生活,一心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他们逻辑严谨,有完整的方法论,并且不断自我完善。

他们善于模式思考,有自己的判断方式。

他们重视数据和事实,关注重要指标,想尽一切办法达成目标。

他们善用类比和隐喻,也因此有各种形象生动的表达和思考。

第一遍的时候,有大量的点只不过是 “产生了印象” 而已,根本做不到 “深入了解”、更做不到 “熟练运用” —— 因为运用本身就需要时间和耐心,并且还要在这个过程中为了 “优化方法论” 而多次 “折回”,最终才能做到真正 “升级”…… 所以,读很多遍,想很多遍,做很多遍,才可能真正进步。

当我们学习研究一个行为模式的时候,无非要关注它的三个节点:

目的

手段

结果

两个(懦夫的)选择:

过分简单化

迷信权威

成长的最靠谱起点是什么?
Building stuffs —— 做出东西来

一个人是否聪明

此人是否拥有足够多且清晰准确的概念?

对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否足够清晰准确?

是否有足够系统的方法论?

是否有一定的成功经验?

想到了,学到了,就当真了;当真了,就当真做了,且真的做到了,这才是践行。

我们永远不要在容易和艰难之间选择,要在错误与正确之间选择。要做正确的事情,哪怕很艰难也要做;错误的事情,越容易越不应该做。这很清楚,不是吗?

语言

那……这个道理还可运用在什么地方?

这个概念有必要存在吗?

它指的究竟是什么?

反过来,它所指的究竟不是什么?

它与什么类似?但有什么不同?

使用它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错的时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什么是最重要的?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理智只不过是一种习惯。

一般来说,有繁殖能力的知识:

可以积累,因为它有积累效应

必须应用,因为它有指导意义

值得传播,因为它可造福大众

如何选择?

要学会提前做功课。

选择过后不再计较。

养成决策方法论。

感知那些看不见的对手。

积累。

商业模式:

低买高卖——衍生的方法论是“奇货可居”;

雁过拔毛——赌场、港口、税务等等都是这种模式;

行政暴力——全球所有国 家垄断的行业都是这种模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