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双赢思维的种子,改变认知思维的方式,才能打开通向第3选择的门

2021-01-20  本文已影响0人  微笑的百合happyness

最近好像中邪了,看什么书,听什么课,都会往第3选择上去靠。《第三选择》是我首次领读的书藉,已经领读了两次,既然跟ta 有缘,我干脆与它深度链接吧,请允许我做一次知识的搬运工,借他人的智慧,长自己的经验。希望第三次领读时可以让ta脱胎换骨、给书友焕然一新的感觉。

记得2018年的夏天,工作压力最大的时候《第3选择》走进了我的生活,哪一年是我在樊登读书听的最高频的一本书,每当遇到困惑就打开这本书的音频,史蒂芬·柯维的双赢思维帮我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

2020年9月遇到躬身行悦工坊在面向樊登读书书友招募领读人,我觉的这是给读书人提供的舞台,所以果断报名。每个领读人都要准备一本书去领读,选择领读书籍的时候,我很为难,樊登读书里每本书都是好书,如何选?最终《第3选择》脱颖而出被我翻牌。可是在准备领读书籍课件时,开始后悔了,我发现这本书有点枯燥,这是一个思维光看书名就知道了方法,为啥要听你讲?如何讲?如何讲的明白,把一本充满概念的书用通俗易懂的话给表达出来,从照本宣科,到增加自己的理解,过程很辛苦,写了删,删了再写。幸好是电子档,否则不知道浪费多少草稿纸,难,太难了。曾经几度想要放弃,因为不服输再被捡起。

在筹备阶段眼泪无处可

究竟为什么我非要跟它死磕?

最初,因为是自己选择的,再难也不能轻易放弃。每次遇到困难想逃避时,我都选择了坚持,我希望我的每一个选择都能变成正确的选择。

后来,是受书友需求鼓舞。我第一次公出领读时,互动时得知一个书友萨库拉从奉贤到市区来回五个小时,就为了来读书会寻找解决方案去解决和老公的问题。然后我平生第一次有了使命感。

再后来,是因为两个书友的践行心得感召。在领读过第三选择之后校校和老胡经常给我分享通过在家用了第三选择解决了什么问题的故事,让我的使命感增加,我感觉我有义务把第三选择呈现给更多的书友,让第三选择思维方式去帮助更多的人去解决他们认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去提高个人的幸福指数。

任何时候不能放弃选择的自由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停止了思考为什么我非要选择这个书?我停止了抱怨难难难。我开始全力以赴,扩充知识面,去思考如何把第3选择更好的呈现给书友,截止目前已经记不得修改过多少遍了,30遍有余,在设计课件时儿子都看不下去了,经常让我换一本书。我从头开始去思考?人们为什么要去找第3选择,哪一定是为了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我决定从问题开始....

为什么会有问题和冲突呢?

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盲点却不自知,但却习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当有了自己难以决择的事情、有不喜欢的、不赞同的、不理解的人和事儿的时候,就都成了问题。

常见问题(冲突)有哪些:

主要的矛盾家庭里:婆媳矛盾、夫妻矛盾、家务矛盾、子女矛盾;在公司里:上下级的冲突,跨部门之间的冲突等等。都是与我们距离最近的亲人和同事之间的摩擦,处理不当就成了矛盾冲突。

遇到冲突时,处理好了,可以深层次的了解彼此,并可以补充自己的盲点,提升思维认知,促进双方协同创造更大价值的机会,增进关系。但处理不好,就成了亲人变陌路,同事变仇敌,最后要么错过一断关系,要么错失事业上的机会,真的是两败惧伤。

罗振宇在《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时说过: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目的,就是关系,如何让我们的关系变的更好,应该是凌驾于解决问题之上的。当然如果即可以解决问题又可以促进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锦上添花的事了。

如何解决冲突(问题)?

传统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打或者逃,这些选择都不需要思考,正是因为它的简单粗爆,才使问题越来越多。史蒂芬·柯维在《第3选择》这本书里,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即:共同创造出新的解决方案,可以做出让彼此都满意的双赢思维。

第三选择

怎么达成第三选择呢?

首先,要埋下“双赢”的想法。因为思想是根源,是寻求共同利益的潜在动机,可以让我们从中产生理解和协作的态度。

其次,要懂得换位思考,去理解他人。“先理解他人,再要求被理解”是通往第3选择的途径。是通向相辅相成的互动的方法和道路,是走出自我,真正走进他人头脑和心灵的超能力。

最后,是联手“协作”,协作是结果。是最终的产品,是你的努力所得的报偿,是超越一般的第3选择。

下现我们详情学习达成第三选择的四个步骤:

1.我看到我自己:审视自己,找到自己的真正需求。

2.我看到你:给对方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建立沟通通道,了解对方的需要。

3.我找到你:同理心倾听,创建谈话氛围,改变对方的情绪,了解对方视角的事实、观点、逻辑和假设。

4.我与你协同:共同找到双赢解决方案

第三选择思维框架

1.我看到我自己

审视自己,关注自己的真正目的,我是来解决问题的,还是激化我们之间的矛盾的。让我们的关系变的更好,应该是我们都期望的,找到自己的真正需求,构建双方的共同目标,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引导对方一起寻找第三选择。

我看我自己核心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管理自己的情绪,找到自己的真正需求,不要让自己限入对抗、攻击之中。当你意识到自己被情绪操控,冷静想一想我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是我们的关系可以变得更好,而不是我要打败你,我要让你给我道歉,我要让你不爽。显然都不是,我的目的是如何在不破坏我们关系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能如此妥善解决问题的人只有我自己,需要我主动拉开门邀请对方一起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我愿意主动的前提需要我自己一个好的感受,才会有好的行为。如何让自己从情绪中抽离出来,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做双向沟通平台的营造者,我们不是要掌控情绪,而且要了解情绪背后的规律,通过掌控规律,来掌控情绪。说到情绪不得不提到著名的情绪管理理论:ABC。通过该原理了解了情绪产生的原理的,就不会再被情绪所控,可以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每天只需三件事,思考—感觉—行动。有一个想法,就会有相应的感觉,有了感觉就会有相应的一个行动,而每一个行动都会有一个结果等着它。我们的人生就是由不同个选择组成的。我们一直在选择的路上,从未停止过。

举例:从早上起床就在想:我是现在起床?还是再睡五分钟?我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饭,怎么去上班?做什么工作安排?见什么人?我们想到喜欢的,就会感觉到心情愉悦,做事情自然会做一些好的行为方式。但是想到不开心的事,就会觉的烦躁,难过,讨厌…就会有一些不好的行为。我们的行为由情绪决定,而情绪又由某件事某个人决定。我们被情绪困扰着。

那么我们来看一看情绪这个东西有多神奇好不好,如果能真的把它搞懂了,我敢说你的人生从此刻就开始反转了。

还是先回到经典的ABC理论。A—发生的事情;B—对这件事儿的解读、看法;C—结果。

情绪管理ABC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诱发事件A  是 引起情绪或行为后果 C  的间接原因。而当事人对诱发事件A的看法B才是导致C的直接原因。因为当事人对诱发事件A产生了非理性思考B的时候,就会出现不好的C,所以只要改变了B就可以改变C。

A 就是指那些烦人的小事,工作中的,比如难缠的上司、同事,办公室的勾心斗角,沟通不够等等;生活中与配偶或情人冲突,家务劳动,财务问题等等。有时候A还是一系列出错的事情。不管你承不承认,你仔细想想,是不是经常无意间把导致我们C的因素,归结到A身上。要是没有发生*事,我就不可能会**,都怪**你,要不然我不可能会**。

例如:今天我刚拿到驾照的同事开车来公司,因为想变道可是一直有车经过,为了让行,一直在犹豫不决的选择合适的变道时机。结果被超车的路人给骂了,然后他越想越生气,然后没看到红灯就闯过去,被交警招手停车罚款200.扣3分。

到公司跟我们吐槽今天的遭遇,并且一直在骂那个超车的人,说要不然他驶过的时候骂他傻叉,他也不会生气,更不会闯红灯,就不会有罚款扣分的事。非常完美的推理,我们天真的认为如果没有发生A这件事,就不会有C这样的结果。但别人真的骂你了么?你认为他骂,那就骂了,你认为没有骂,那就没有骂。因为没有人可以在不被你允许的情况下伤害你。

我们去埋怨某件让我们不开心的事,甚至恨做这件事背后的那个人。当我们有了错误想法的时候,就会选择开始以攻击性的语言。

如果还不理解,我们再来做个测验:

今天公司聚会,你精心打扮了一番,结果到了公司,一进门就被一个女同事说:你今天怎么打扮的跟个妖精一样呀?

请问你听了什么感受?有没有不爽的?-我想一定有

有没有觉的爽的?-我想一定也有。

我相信不同的你读到这里,一定会有不同的答案,可以在心里举手示意。

为什么同样一句话,就有不同的感受呢?

因为“事情”本身是中性词,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加上了!“我”的感受之后,它就开始变的有意义。可以是好的意义也可以是不好的意义,如果你认为别人在夸你,你的感受肯定是开心的,导致的行为是你一整天都很愉快。

抽离出来看情绪,是不是可能找到自己的本我。我不是来干架的,我是来解决问题的,我愿意示意邀请你一起来解决问题。

2.我看到你

”你就是爱小肚鸡肠!…”“你不要仗着你爸是老板,你上班就就不用心”90后比较难管理,吃不了苦…”“你这个小屁孩懂什么,不要大人说话别插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我们不自觉的就会给别人贴上标签。年龄,种族,国籍…等等,我们下意识的把对方当做一个标签,一个群体,与我对立的哪一方,而忽视了标签背后的那个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我们忘记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需要尊重和发挥差异,才能进步,才能发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语言构造而成的,我们沟通的时候,都要两个层面,第一是内容层面,第二是关系层面。我们往往是因为在关系层面的不满足,而去争执内容层面的问题,导致互不理解。

比如:小李和妻子去见老乡,谈话间,老乡说要买房,想借2万块钱,小李认为两万块钱对他们讲小菜一碟,老乡开口就必须帮,所以满口答应,但是妻子就不满意了。说自己家最近需要钱,找了一堆看似并不成就立的理由,老乡听出来是不想借,所以不开心的离席,回到老家就把这事散开了。然后小李也为此跟妻子大吵一架,说他不理解人,小气。

我们且不讲结果,先来看妻子为什么不开心?真的是因为不想借么?显然不是,妻子在意是关系层面,她的不爽是老公没有跟她商量,没有尊重她的存在,而老公呢?在意的是内容层面,觉得我说的话,做的事没有问题,就是妻子不通情达理,太小气。

这种小时我相信不少家庭都会遇到,给大家一个和谐相处的秘籍:多考虑关系层面的问题,时刻保持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

3.我找到你

在前面我们己经清楚了对话的目的,和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与对方建立了对话链接。在【我找到你】这一步,就是要如何通过沟通,了解到对方的目的需求了。

迪恩·拉斯克曾经说过:说服别人的一个最好方法是用你的耳朵--听听他们在讲什么。假设你想去解决问题,但是对方既不愿意沉默也不愿意表现暴力时,你该怎样把他拉回到正常的对话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同理心倾听,了解对方的行为动机,帮助对方走出沉默或暴力状态,引导对方探索第3选择。可通过以下四种倾听技巧建立双向沟通的桥梁:询问观点、确认感受、重新描述、主动引导。

1.询问观点

表明你很有兴趣了解对方的观点,可以这样说"我想听听你对这件事的看法。” “别担心你的想法和我的不一致,我很愿意了解你的想法。”以此来让对方说出内心的想法。

2.确认感受

如果询问观点无法让对方开口,那么可以使用确认感受的方式,表示高度理解来增强对方的安全感。比如“你嘴上说没事,可看起来不像没事的样子”,面对叛逆不愿沟通的孩子可以这样说“是不是我总是给你参考意见,让你觉得很不舒服。”

3.重新描述

通过询问观点和确认感受了解对方部分想法,简略重述对方的观点,表明自己不但理解其观点,而且鼓励他们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来营造更大的安全感,以此让对话继续下去。比如对不愿沟通的孩子这样说“你看看我的理解是否正确。你不愿跟我交流是觉得我不理解你,一开口就只会对你说教,让你感到我太专制太守旧,是这样吗?”

4.主动引导

如果通过以上三种倾听方式,对方还是退缩迟疑,不愿开口说出内心的想法,那就对对方的想法进行合理的猜测,引导对方说出想法。比如:“你是不是觉得我只在意你的学习成绩?而不关心你的想法?” “你们是不是觉得公司只在意赚不赚钱,而毫不关心你们的家庭生活?”。

通过双方有效的沟通,双方都能说明各自担心的问题,了解到双方各自的需求,在沟通中关注问题本身而非人。不揭短、不指责、不辩驳,始终牢记谈话的目的,维护双方的人际关系。

4.我与你协同

通过【我看到我自己】审视自我,确定自己的谈话目的,了解自己的动机;

通过【我看到你】传递“我尊重你”,“我理解你”,“我想在不伤害彼此的前提下解决什么问题”的真诚意愿;

通过【我找到你】建立安全对话,弄清对方的需要,并给予认同;

最终就是双方建立合作关系,找到既可以满足我的需要,也可以满足你的需求的双赢解决方案。

在李松蔚的《认知思维》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看待合作即:用经济学的思维解释合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一个妈妈,让孩子上床睡觉,但是,孩子还想玩儿,他不愿意睡觉,妈妈便说“你现在上床妈妈给你讲个故事”,孩子一听,立即放下手头的玩具跑到床上。用经济学解释就是孩子提供了一个商品叫早睡的行为,妈妈愿意支付一定的代价,就是用讲故事来交换孩子早睡的行为。妈妈前面用的方法叫个体化视角,希望孩子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事,而后面的方法用的是关系视角,我们各有所需,我先满足你一个需求,然后再向你提出一个我的需要。这个方式就是促进合作达成的必备条件,要想解决自己的问题,得先帮助他们

举个例子:在一个寻找福气的研讨会上,有50个人报名参加。 50个人走进一个装满气球的教室,主持人提出一个非常奇怪的要求:给每人一个气球,要求大家在气球上用笔写上自己的名字。 接着将气球收集起来,放到另一个房间里。 然后大家被带到那个房间,要各人分别找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气球,限时5分钟。 每个人都在疯狂地找寻自己的名字,大家碰撞、推挤,现场一片混乱。 5分钟过去了,在场没有人能在规定时间内找到自己的气球。 主持人喊停!要求大家随便找个气球,然后把气球递给上面有名字的人。不到3分钟,大家都接到了自己的气球。 于是主持人指出:这就是我们的人生!每个人都疯狂寻找自己想要的东西,但没人知道它在哪里。 福气其实取决于周围的人:给予他人想要的,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团队协作的力量更强大

那么请牢记合作的句子模板:我先满足你一个需求,然后再向你提出一个我的需要,用合作的句子开启你与他们的合作吧。思路很简单:我理解你要什么,也认可你的需要是合理的,我告诉你我需要什么,我们来交换,我满足你需要的同时,你也满足了我的需求。

比如:你因为自己的失误,导致项目延期,需要同事小李陪你加班完成。如果是单方面要求:“哎小李,为了这个项目不延期,你今天晚上得陪我加个班赶赶进度”。也许小李会加班,但我相信他心里是拒绝的。如果换成合作的句子:小李,对不起哈,因为我自己的问题,拖延了项目进度,现在需要辛苦你陪我一起加班赶进度,我感到非常抱歉,我明天中午请你吃饭以表感谢。小李今天晚上一定会很开心的帮你赶工。

这个模板同样可以用在孩子、老公等身上。恋人之间的甜蜜,父母之间的撒娇,朋友之间的真诚与信任都是需要用合作来维系人际关系。

埋下双赢思维,通过【我看到我自己】、【我看到你】、【我找到你】、【我们协作】四个思维方式提供的小工具,建立安全的沟通氛围,交互彼此的需求,共同找到新的解决方案,这个世界不再是非黑即白,不再是对与错,换个角度,换种思维方式,一定可以开启属于你们的第三选择之门。

参考文献:

《第3选择》、《高效能人事的七个习惯》、《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关键对话》、《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人人左右》、《认识思维》、《关系视角》、《解决冲突的关键技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