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周末时间,一口气读完了麦家的《人生海海》,刚开始并不理解“人生海海”的意义,不过在小说的后半段,作者揭开了这句话的含意,这本是一句闽南话,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个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
01
整部小说以“我”作为叙述的视角,我的童年玩伴、我的家庭成员和亲戚、我的村中长辈们,这些都是作者笔下的人物,整个故事及所有的人物都在为书中的主角我父亲的好友“上校”铺路,这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这绝对是村中的头号古怪人物,身上充满着“迷”,村民都想去探究其中的一个个谜团。既当过国民党高级上校,也当过解放军的高级军医,是文革中要批斗的对象,但村民一边批斗他,却一边巴结他,谁家有麻烦都找他;在他的身上有着很多的八卦花边新闻,传闻他是一个“太监”,因搞男女关系而被废了武功。关于上校身上的这条与“色”有关的线索,一直贯穿整部小说,谜团也随着作者逐步叙说而揭开。
上校的一生是传奇的,他当过木匠,上过战场,当过军医,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战争和朝鲜战争,立下过赫赫的军功,由于要获取鬼子的情报,还做过女鬼子的男宠,并被女鬼子在小腹上刻上了一行字,成为了他永远的耻辱。
正因为这一耻辱,他在军队中不敢娶向自己表白的护士而被诬告乱搞男女关系,最终被剥夺一切的军衔、地位等,回到出生的村庄生活。但人性的好奇心注定了,他的秘密不能死守,当他作为革命批斗对象时,红卫兵们就想窥探他的秘密,结果他把偷窥他秘密的小瞎子弄成了“哑巴”和“废人”并逃走了。
这只会越发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小瞎子造谣说,上校肚子上的字是“鸡奸犯”,结果“我”的父亲,作为上校形影不离的好朋友被怀疑了,救子心切的“我”的爷爷,决定向公安揭发上校的隐匿地点,作为交换,他要求公安公布上校不是“鸡奸犯”,这样自己的儿子即“我”的父亲就不会被牵连了。
爷爷和“我”家迎来的结局是被村里人疏远和咀咒,爷爷不堪压力而自杀,“我”家则彻底散了,“我”在父亲的帮助下,偷渡出国,我大哥、二哥也纷纷离开了家。上校的结局是由于在宣判大会上被小瞎子的父亲老瞎子要求当众扒下裤子看他的“秘密”而彻底地被逼疯了,智力只停留在七八岁孩子的水平,那个曾经誓要嫁给他的姑娘回来了,真的嫁给他和照顾了他一辈子。按照姑娘——林阿姨的说法,她是来还债,因为是她害得他被军队革除,失去一切的。他其实是一个正人君子,只是她被别人利用了,误会了他,而他,却因为要守住秘密而不敢娶她而已。晚年的上校,回归童真,生活活得平静,画画、养蚕,直到高寿离开。
02
这是一部交织着人性善与恶的小说,上校虽然是一个充满着争议的人物,但是始终离不开人性的善,在战场上救人无数,虽然有着一段不光彩的历史,但是始终坚持着做人的底线;在一无所有回归乡村后,不顾村民的非议,谁家有困难总是热心去解决。“我”的父亲一生木讷寡言,但始终坚持着与上校的至真至纯的友谊,在上校遭遇危险的时候,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他脱险,始终尽着朋友应尽的责任。“我”作为晚辈从年少到年老,是整个事件的旁观者,年少时虽然也想探知上校的秘密,也想成为革命热血青年——红卫兵的一员,但后来被父亲送离了是非之地,直到22年后第一次回国,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上校夫妇的探寻人,并最终作为上校和林阿姨离世的见证者和托付人。
小说中的恶集中体现在反派人物——小瞎子身上,他是一个有着娘生,而没有娘养的家庭教育缺失的代表。他的出生本身就是一个“错”,他的爸爸——老瞎子通过骗婚的形式娶到了她妈妈,妈妈生下他后就走了。缺乏教育,从小做尽坏事的他,在革命的年代,倚仗着红卫兵的身份对上校一再迫害,带头对上校进行批斗,偷窥上校的秘密,造谣上校是鸡奸犯,后来在判刑大会上要大众扒上校的裤子,最终把上校逼疯了。小瞎子就是那种“头顶生疮,脚下流脓——坏透了”的人。
除了那十恶不赦的小瞎子,其实将上校推向深渊的还有那沉默的帮凶和看客——村民群体,这些人虽然在日常的受到了上校的各种恩惠,但是在关键的时刻却集体选择了沉默和做起了帮凶,他们的行为固然可恶,但从具体的行为分析,这只不过是古斯塔夫·勒庞笔下的一群“乌合之众”而已,因为乌合之众中群体就是道德,群体就是法律。
03
有人说,这是另一个版本的中国近现代史,小说的时间跨度很大,主要的时间节点在上世纪70年代的文革时期,但整个故事的脉络却横跨抗日战争、国共战争、朝鲜战争、文革和改革开放。故事中的人物在历史洪流中变得鲜活,上校之所以成为传奇人物,其实在于“时势造英雄”,他打过红军、做过军统、杀过鬼子、救过共产党、上过朝鲜战场;而时势也有可能淹没英雄,也正因为这些经历,让他在文革中成为批斗的对象,并最终被逼成疯子。个人在历史的大洪流中,只不过是一颗渺小的沙子。
胡司令是小说中的另一个有看点的人物,作为当地红卫兵的首领,有点知识,有点文化,看似文弱的书生,在手下四小司令的帮助下,打击起革命反动派来毫不手软,也最终成为革委会的成员,这也是“时势造英雄”,不同的时代造就不同的“英雄”,这只是个人的成长顺应了特定历史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已。
作家麦家自己说:我要另立山头,回到童年,回去故乡,去破译人心和人性的密码。可以确定的是,故事的发展围绕着“我”的家乡开展,整个小说的脉络也是一部家乡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乡村发展的一个缩影。上世纪70年代的贫穷落后,思想愚昧的乡村,上世纪90年代的工业初步崛起,河涌发黑发臭的乡村,新世纪以来河涌变清、环境变美,村民生活彻底好转的历史文化名村,这是国家发展潮流下,乡村发展的脉络。
04
作家麦家曾说:《人生海海》是一本献给父亲的书,因为童年的遗憾经历,他将父亲的形象篆刻在小说中,书中几个重要的人物都是护犊心切,宁可牺牲自己而不让孩子受苦的慈父形象。
“我”的爷爷,公认为村中最能辨别是非黑白、仁义礼信经常挂嘴边的人,最终却成为了上校藏匿地的告密者,遭到人人的唾骂,并最终自行结束了生命,让他这样做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儿子被人误认为是“鸡奸犯”,想证明儿子的清白。
“我”的父亲,一个沉默到可以将所有事情烂在肚子里的人,一生苦守着那破败而阴森的家,为的是震慑村里“不祥的厉鬼”,以防止他们去找子女的麻烦。
小瞎子的父亲,在临终前在村中的祠堂里跪了三天三夜,为的是村民能给他承诺,在他去世后能让小瞎子有一条活路。
一个矿工,为了救出被困在山体塌方中的儿子,在大家放弃救援时依然坚持挖坑道救孩子,最后累死在坑道里。上校对此的说法是:他只为更靠近他的两个儿子。
这些人之所以作出异于常人的行为,只因他们是“父亲”,保护孩子是他们的本能。
05
故事中的“我”是小说中上校以外的另一条重要的脉络,年少的“我”,命运与家庭、与上校交集在一起,直到我逃忙到国外,在国外寻求生存。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在刚开始的时候,“我”差点要放弃自己,幸而“我”遇上了前妻——一个在文革中成为孤儿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后代,她给“我”讲罗曼·罗兰的英雄主义,“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她给我讲“人生海海”,给我活下去的勇气。这个给了“我”二次生命的人,却在一次不幸的车祸中去世。临终前,她怕“我”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她对“我”说“记住,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这就是“我”活下去的理由。正因为有着替她活下去的信念,“我”在家乡的发展中嗅到了商机,成为了成功的商人。“我”不仅替前妻活了下来,而且活得很好。
每个人在经历世事沧桑、人生沉浮和艰难抉择后,最终会找到自己与自己人生相处的方式,而人终其一生,也不过在追寻活着的勇气罢了。
“人生海海,潮落之后是潮起。你说那是消磨、笑柄、罪过,但那就是我的英雄主义。”。
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