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读后感
冯小刚的《芳华》被禁档了,从国庆档撸下来了。前几日在微博上看到这篇报道,导演和一众演员在那里流泪,当时我觉得这是有些做作的。但这几日读原作后,有些改观,再读了几篇影评和介绍,觉得这些泪基本上是真诚的。小说里的人物的确很动人动情,演员在其中也必是如此,难免对此动人动情了。
中秋夜的云层很厚,墨黑沉积下月光透不过。心里塞满了松松垮垮的东西,像柳叶败絮,又像柔肠成结。
这是个让人心动的故事,妖异、疯狂,还有些飘逸。故事里的人也许是真的,但绝不会如此完美,这个完美在于它如此纯粹,无意的开始,无所谓的结束。
此书里有两个最动人心魄的角色,刘峰和何小曼,一个先正后反,另一个先反后正,都很戏剧化,结局悲惨。
这是那个年代特殊的产出,变形的激情像极了僵尸片里传播的病毒,疯狂只是表象,真正令人憔悴和无力的是人性的可笑与可怕。人心如水,静时一汪青潭,搅动起来就是漩涡。
读着读着就会揪心,这小曼是真可怜。
人是何等的卑微,奇葩。
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的真正教育都是在家里完成的,无论你走到哪里遇到谁做什么事无不叠加着童年的自己、父亲、母亲这三个错综复杂一堆乱麻的却还剪不断的天体象征性,在太阳,月亮,地球不断轮换的无规则中纠结。太阳代表正义与方向,是在我之上的存在,代表着形而上的一切想象;月亮是情绪情感意识,是相对自己而言对外的感知性,这是人最敏感也最难理解的意识层,大部分时候我们认为这个层面的感知就是“我”;地球是被弱化的自我意识,也是真正的潜在意识,也是往往被自己忽略的形而下思维方式。每个人都在这三种层面的自我叠加中混乱的认知自己,并收效甚微。
我自己就时常遇事遇人有这样一种错觉,忽然想起儿时的某段经历,但我不再是自己,成了当年的父亲,如同附体,看着我的女儿就像在看自己。也有时我常常对某个陌生人莫名有好感,很久后才发现他某些音节语气像我爸,包括一些短促的憨笑。
何小曼在这三个维度里是逐渐地面临着崩塌的危机。最早出现裂痕的是代表着太阳的形而上这个世界,父亲的倒下是最初的裂源,父亲与母亲的扭曲关系因为一根油条的碎钱像一根微不足道的绳线被牵动,继而节节拉扯出一整张千疮百孔的网。网破了,父亲自杀了。这是一切的结束,又是缘起,继续往前摸就会发现一切的根源在她母亲身上,曾经强势的母亲在那个特殊年代里,逼死了自己丈夫成了一个扎人眼目的污点。显然她为自己的悲剧找了一个归宿,认为第一任丈夫唯唯诺诺的病夫文酸导致了这一切,所以她为自己和女儿找了一个更强硬的退役军官成为继任丈夫。这段关系的建立彻底颠倒了与前任构建的天体结构,她自己和女儿都成了有所依仗的浮萍,但浮萍终究还是浮萍。失去了太阳的月亮和地球坠入黑暗的世界,自己越是摸索越觉得可怕,这加速了对新太阳的渴望与绝望。
渴望被一个太阳照耀,但又不敢相信。这是何小曼最本质的问题。
理不清自己又如何理清这个世界?不是世界变了,是自己不接受自己的卑微与丑陋,是不甘心也是怨恨。世界总是在误解中沉淀,所有的美好只有一个美好的自己才配得上,从雷锋变为刘峰也只是那一瞬间的触碰,从馊臭变为香饽饽也只是那一个不切实的报道。讽刺的是这个自己到那个自己,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来得如此彻底和虚幻,也许“我”或者“世界”本就虚幻,一切只是错误在叠加,无法忍受的只是太快了而已。
严歌苓真是个细腻光滑有光泽的作者,许多的细节都是顺手拈来,一点都不费劲。读起来很顺畅舒坦,却不会觉得啰嗦。不像时下年轻的作者们,也很顺畅,也很刁钻,更不缺古怪的,还剩一些是有些精灵感的,却总感觉字里行间淌着口水,费劲时更喷得到处都是。
写作是需要情趣的,就像情侣之间调情,一个不投入就觉得可笑荒谬至极。
201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