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人至践则无敌

2017-09-10  本文已影响187人  李姐有解药

原文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1】;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2】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3】;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4】;质真若渝【5】;大白若辱【6】;大方无隅【7】;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8】且成。

【注释】

1.若存若亡:若有若无,指将信将疑。

2.建言:立言。

3.夷道若颣:夷,平坦;颣,崎岖不平。

4.建德若偷:建通健,指刚健,有所建为;偷,怠惰之意。

5.渝:变污浊。

6.辱:与白相对,指黑垢。

7.大方无隅:最方正的却没有棱角。

8.贷:施与。

今译:上士听闻道,努力不懈去实践;中士听闻道,有些将信将疑,行动难免迟疑不决;下 士听闻道,则会哈哈大笑。如果不被这类人嘲笑,那道就不足以称为道了。所以古时候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在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川谷;广大的德显得好似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懈怠的样子;质朴而纯真好似浑浊未开的样子;最洁白的好像含有污垢;最方正的通常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最晚完成;天籁的声音像是无声可闻;最大的形象,则无形可见;大道隐微不可说,没有名称来指明它。只有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道,才能泽被万物,成全万物。

《道德经》与生活智慧

关于上士、中士和下士,有人认为是分别指代上等悟道之人、中等悟道之人和下等悟道之人。意思老子将人对道的悟性,分为上、中、下三等。

林语堂先生解读本章,认为:上士是指有志的人,闻道能持续不断的去实行;而中士是普通人,识见不足,认道不清,所以犹豫优柔,左顾右盼;下士则是俗陋之人,识见浅薄,不知道为何物,因此闻道认为荒诞不经,哈哈大笑。

其实不必将上士、中士、下士打上等级的符号,或者贴上优劣的标签。上、中、下只是老子用来形容人们对待道的三种不同态度,老子对此并没有指责的意思,只是作为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加以描述。

可以从老子的话中反推一下这三个指代:听闻道而能勤于实践的人,称之为“上士”;听闻道还一脸懵逼不明觉厉之人,称之为“中士”;听闻道觉得荒谬而不由得大笑出声的人,称之为“下士”。

对于嘲笑道的下士,老子并未鄙视嫌恶和贬低,还认为从他们那里可以反证道的玄妙难解(被不懂他的人嘲笑还能保持风度,老子真是淡定啊);但对于勤而行之的上士,看得出来老子还是嘉许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不了解“道”呢?老子接下来做出了解释。

道变化万千,我们眼中的道,常常不是道本身,单从表像去判断,从单一维度去理解道,是一定会看走眼的。看到暗昧,可能本质却是光明;看到后退,其实有可能在螺旋式的上升;遇到小坎坷,却不知道整体来看大路是平坦的.......还记得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事物并无绝对,对立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太过执着于表相,你就out了。

所以遇事不要马上作出 非好即坏,、非此即彼的判断,要有系统和整体思维,要多维度去思考事物。

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比如热恋中的女子撒娇,说“不”的时候可能就是“要”,说“讨厌”的时候也许就是“喜欢”。如果遭遇线性思考的理工男,不去考虑女子羞涩的态度、动情的眼神、关切的行动,只单从她说的话去判断,也许就讨不到好,不得其法处处吃瘪,挫败之下只好用那句“女人心,海底针”来安慰自己了。

我们在18章曾经学习过,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章老子再次告诉我们,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并非世界本身,而只是你眼中的世界。多点辩证思考,尝试从反面的角度去看事物,才会更全面,也一定会有不同的收获。

人家“上士”为毛就能一眼辨识出道来?人家为啥知道这是真经,赶紧就行动起来了?

答案是:实践出真知!

边行边悟,实践得多了,对事物就有了判断力,越实践越明白,这便可以成为“上士”。

想太多没用,犹豫不决也特浪费时间,但大多数人基本上就是这样,所以人群中“中士”居多。

一听别人说什么只用头脑去做出论断,不去用行动验证真伪,只坚持认为自己不理解的就一定是错的,甚或至于还嘲笑别人,殊不知笑人者自己才最可笑,无知者无畏,逞匹夫之勇,简单粗暴,此为“下士”。

做一个“上士”其实很难,就算你判断正确勇敢往前走,你的阻力还不止包括你自己内在的惰性。“中士”们冷眼旁观,“下士”们冷嘲热讽,他们都等着用你的失败来证明自己不行动的正确。所以有时候前行的人是孤独的,但你必须凭着这份勇气走出去,等你成功了,“中士”才会跟随,“下士”才会闭嘴!无谓的争论没有意义,不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伟大,还真是熬出来的。

行动不一定会带来成功,但是不行动,坐等天上掉馅饼,绝无成功可能。就算真掉馅饼了,也是那些早作准备的人能得到,凭什么就偏偏砸中你?

老子不是虚无主义者,一直非常强调实践,在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应该如何去“为”。老子的心声大概是:我老人家说的靠谱不靠谱,你不能光简单想一想就得出结论,照我说的去试一试,不就清楚了么?

是啊,多么简单朴素的道理。就像小马过河,河水在老牛眼中那是浅的,在松鼠心中它是深不可测的,可河水就是河水,它不管老牛和松鼠怎么看它,它就在那里,就那样真实地存在着。你要想它为你所用,你得去探索和实践,你得去调整和适应,才会真正懂得它。

所以行不是盲从,而是独立思考后做出的正确判断,别人的说法只可借鉴,不可偏听偏信。任何人告诉你成功之道,那只是属于他的成功之道,与你没有半毛钱关系,你不可能因为听了他的话,COPY另一个完全相同的成功人士。你需要去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而只有实践,可以让你离道越来越近。

水可载舟,亦能覆舟,要能如鱼得水,需得知水性,明水势。道一直都在,懂道,与道同行,便能成就你;如果对道不屑一顾不以为然,甚至倒行逆施,背道而驰,你只能用自己的愚蠢证明道的高深。

若是希望遇见更好的自己,唯有行动中去打磨,我们对于道,才有越来越敏锐的感知力。就好比直觉,为什么有的人直觉准,有的人直觉完全不靠谱?差别就在于各自的积累不同。空想家通常异想天开却不愿意动一动,最后一事无成。践行者在不断行动的过程中将知识内化成能力,不知不觉中段位越来越高。

革命是干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人至践,则无敌。

道无时不有,无所不在,你能不能“得”,就看是勤行?还是踯躅不前?还是大笑而过了。

我不敢自作聪明,不管能不能得道,做一个脚踏实地践行的老实人罢。

注:1、原文部分参考书目《老子注译与评介》(陈鼓应著) 2、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