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08. count(*)很慢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select count(*) from t 语句会随着系统中记录数越来越多,这条语句执行得也会越来越慢。
1.count(*) 的实现方式
在不同的 MySQL 引擎中,count(*) 有不同的实现方式:
- MyISAM 引擎把一个表的总行数存在了磁盘上,因此执行 count(*) 的时候会直接返回这个数,效率很高;
- InnoDB 引擎就麻烦了,它执行 count(*) 的时候,需要把数据一行一行地从引擎里面读出来,然后累积计数。
这里讨论的是没有过滤条件的 count(*),如果加了 where 条件的话,MyISAM 表也是不能返回得这么快的。
为什么 InnoDB 不跟 MyISAM 一样,也把数字存起来呢?
- 这是因为即使是在同一个时刻的多个查询,由于多版本并发控制(MVCC)的原因,InnoDB表“应该返回多少行”也是不确定的。
mysql> begin;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mysql> select count(*) from test_10;
+----------+
| count(*) |
+----------+
| 10000 |
+----------+
1 row in set (0.00 sec)
mysql> select count(*) from test_10;
+----------+
| count(*) |
+----------+
| 10000 |
+----------+
1 row in set (0.01 sec)
mysql> commit;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mysql> begin;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0 sec)
mysql> insert into test_10 values(10002, 10002, 10002);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0 sec)
mysql> select count(*) from test_10;
+----------+
| count(*) |
+----------+
| 10002 |
+----------+
1 row in set (0.00 sec)
mysql> commit;
Query OK, 0 rows affected (0.04 sec)
mysql> insert into test_10 values(10001, 10001, 10001);
Query OK, 1 row affected (0.02 sec)
mysql> select count(*) from test_10;
+----------+
| count(*) |
+----------+
| 10001 |
+----------+
1 row in set (0.01 sec)
三个会话 A、B、C 会同时查询表 t 的总行数,但拿到的结果却不同。
这和 InnoDB 的事务设计有关系,可重复读是它默认的隔离级别,在代码上就是通过多版本并发控制,也就是 MVCC 来实现的。每一行记录都要判断自己是否对这个会话可见,因此对于count(*) 请求来说,InnoDB 只好把数据一行一行地读出依次判断,可见的行才能够用于计算“基于这个查询”的表的总行数。
1.1 执行 count(*) 操作时的优化
InnoDB 是索引组织表,主键索引树的叶子节点是数据,而普通索引树的叶子节点是主键值。所以,普通索引树比主键索引树小很多。对于 count(*) 这样的操作,遍历哪个索引树得到的结果逻辑上都是一样的。因此,MySQL 优化器会找到最小的那棵树来遍历。在保证逻辑正确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扫描的数据量,是数据库系统设计的通用法则之一。
1.2 show table status
show table status命令的输出结果里面也有一个TABLE_ROWS是采样估算得来的,官方文档说误差可能达到 40% 到 50%。所以,show table status 命令显示的行数也不能直接使用。
总结:
- MyISAM 表虽然 count(*) 很快,但是不支持事务;
- show table status 命令虽然返回很快,但是不准确;
- InnoDB 表直接 count(*) 会遍历全表,虽然结果准确,但会导致性能问题。
2.用缓存系统保存计数
可以用一个 Redis 服务来保存这个表的总行数。这个表每被插入一行 Redis 计数就加 1,每被删除一行 Redis 计数就减 1。这种方式下,读和更新操作都很快。
存在的问题:
- 缓存系统可能会丢失更新。
解决方法:
- 找一个地方把这个值定期地持久化存储起来。
- 如果Redis 异常重启了,到数据库里面单独执行一次 count(*) 获取真实的行数,再把这个值写回到 Redis 里就可以了。异常重启毕竟不是经常出现的情况,这一次全表扫描的成本,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实际上,将计数保存在缓存系统中的方式,还不只是丢失更新的问题。即使 Redis 正常工作,这个值还是逻辑上不精确的。
要显示操作记录的总数,同时还要显示最近操作的 100 条记录。那么,这个页面的逻辑就需要先到 Redis 里面取出计数,再到数据表里面取数据记录。
不精确的定义:
- 一种是,查到的 100 行结果里面有最新插入记录,而 Redis 的计数里还没加 1;
- 另一种是,查到的 100 行结果里没有最新插入的记录,而 Redis 的计数里已经加了 1。
在 T3 时刻会话 B 来查询的时候,会显示出新插入的 R 这个记录,但是Redis 的计数还没加 1。这时候,就会出现我们说的数据不一致。
会话 B 在 T3 时刻查询的时候,Redis 计数加了 1 了,但还查不到新插入的 R 这一行,也是数据不一致的情况。
出现不精确的根本原因:
- 无法保证redis更新和记录更新的原子性
3.在数据库保存计数
这解决了崩溃丢失的问题,InnoDB 是支持崩溃恢复不丢数据的。
能不能解决计数不精确的问题?
-
虽然会话 B 的读操作仍然是在 T3 执行的,但是因为这时候更新事务还没有提交,所以计数值加 1 这个操作对会话 B 还不可见。因此,会话 B 看到的结果里, 查计数值和“最近 100 条记录”看到的结果,逻辑上就是一致的。
这里的核心是因为事务保证了数据一致性(或者说原子性)。
4.不同的 count 用法
count() 的语义:
- count() 是一个聚合函数,对于返回的结果集,一行行地判断,如果 count 函数的参数不是 NULL,累计值就加 1,否则不加。最后返回累计值。
不同count()语义的区别:
- count(*)、count(主键 id) 和 count(1) 都表示返回满足条件的结果集的总行数;
- count(字段),则表示返回满足条件的数据行里面,参数“字段”不为 NULL 的总个数。
几个原则:
- server 层要什么就给什么;
- InnoDB 只给必要的值;
- 现在的优化器只优化了 count(*) 的语义为“取行数”,其他“显而易见”的优化并没有做。
不同count()详细的区别:
- 对于 count(主键 id) 来说,InnoDB 引擎会遍历整张表,把每一行的 id 值都取出来,返回给server 层。server 层拿到 id 后,判断是不可能为空的,就按行累加。
- 对于 count(1) 来说,InnoDB 引擎遍历整张表,但不取值。server 层对于返回的每一行,放一个数字“1”进去,判断是不可能为空的,按行累加。
count(1) 执行得要比 count(主键 id) 快。因为从引擎返回 id 会涉及到解析数据行,以及拷贝字段值的操作。 - 对于 count(字段) 来说
1) 如果这个“字段”是定义为 not null 的话,一行行地从记录里面读出这个字段,判断不能为 null,按行累加;
2) 如果这个“字段”定义允许为 null,那么执行的时候,判断到有可能是 null,还要把值取出来再判断一下,不是 null 才累加。 - 是 count(*) 是例外
并不会把全部字段取出来,而是专门做了优化,不取值。count(*) 肯定不是 null,按行累加。
结论:按照效率排序的话,count(字段) < count(主键 id) < count(1) ≈ count(*)
问题:
- 从并发系统性能的角度考虑,你觉得在这个事务序列里,应该先插入操作记录,还是应该先更新计数表呢?
Ans:
- 逻辑实现上是启动一个事务,执行两个语句:
1)insert into 数据表;
2)update 计数表,计数值加 1。
从系统并发能力的角度考虑,怎么安排这两个语句的顺序。
并发系统性能的角度考虑,应该先插入操作记录,再更新计数表。因为更新计数表涉及到行锁的竞争,先插入再更新能最大程度地减少事务之间的锁等待,提升并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