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消逝》大鱼共读打卡8-11至8月20

第一章: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
西方中世纪为什么没有童年的概念?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有了识字文化会怎样?作者谈到阅读对童年的弊端——创造了成年,这里对阅读意义的强调主要是针对阅读对儿童的成人化而说,但是不能否认阅读对儿童的积极意义。 没有羞耻的观念,于是在孩子面前注意言行举止,对儿童的影响太大,这种影响主要是消极的,比如夫妻间过于亲昵的举动,满口脏话。 简单的说,童年的消逝是由过早进入成人的世界,过早成人化造成的。 还需重读
第三章童年的摇篮期
在这一时期,儿童受到尊重,就是说被当做儿童,成人认识到并认可儿童的本质和特性。儿童与成人世界分离并受到保护,本该分离,童年的消逝,一部分原因是成人世界的侵袭。在这一时期,波兹曼强调了印刷,以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作者提到学校学习对儿童本性的压制,这是事实,这也是通向成人必须的过程。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吧,导向内心的坚定与自由。最后提到羞耻心,羞耻感是文明的象征,有了羞耻感,说明什么,说明他们长大了?
第四章童年的旅程
1、童年的消逝,指的是童年这一概念的消逝;
2、童年概念的形成是由印刷术以及学校分班教育影响;
3、童年的旅程,就是说童年的含义意味着这个概念可以跨越所有国家的边界,虽然时而受到阻止和打击,但是总能继续它的旅程。对各国来说,本质相同,只不过对待方式不同。
4、洛克“白板说”,儿童是块白板,具有可塑性,家庭,学校,政府对儿童的影响重大。“儿童是未成形的人,唯有通过识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羞耻感的培养,儿童才能改造成一个文明的人。”强调语言教育。
5、卢梭,自然说。儿童最接近“自然状态”,儿童的成长是有机的,自然的。儿童拥有与生俱来的坦率、理解、好奇、自发的能力,但这些能力被识字等淹没了。不希望绝育对儿童成长形成干扰,认为童年有其必须尊重的逻辑和心理特点。
6、两人的共性在于,关心儿童的未来,洛克希望教育带来一本丰富多样翔实的书,卢梭希望教育带来一朵健康的花朵。
7、弗洛伊德认为,儿童的头脑里有一个无可否认的结果和特殊的内容,儿童必须战胜、抛弃和升华他们本能的热情。
8、杜威持有教育本质论,认为儿童的需求必须根据孩子是什么,而不是将是什么来决定。
童年的旅程,是童年观念的旅程,人们对童年的观念和教育越来越趋向理性。
第五天 第五章结束的开端
童年的消逝肇始于电子媒介——主要是电报,尤其是电视的出现。童年的“结束”从“电视”开始。在今天,主要又不是电视,而是其他电子产品,尤其是手机。
作者首先提到莫尔斯发明了电报及其影响。电报改变了人们的习俗和思维习惯,“主宰了人们处理事情的方式,以及引导人们意识的方向”。电报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
电报的发明对童年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作者曾说童年是环境的结果,一些成人的信息由成人在儿童特定的阶段以特定的方式提供给儿童,电报以及紧随其后的各种电子媒介改变了这种合理的信息传递。
作者在区分了语言文字与图画之后强调,电视使得“区别童年和成人之间的界限的历史根基”被破坏殆尽。为什么这样说,因为电视是视觉媒介,图画主宰观众的意识,看电视不需要技能,对观众“没有复杂的要求”成人与儿童都可以观看,而且传递的信息没有区分,就是说电视面对着成人和儿童,他们所接受的到信息是相同的,“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正如作者所言,印刷术,即书籍文化将儿童与成人分离,但是电视等电子媒介又消解了这种分离。
看完,再次一身冷汗。电视等电子产品对孩子的负作用太大,所以我和妻子的共识是不给儿女电视和手机看,但是还是没有完全避免。我会放音乐和动物世界给她看,妻子偶尔给她看看手机上女儿的或其他图片、小视频,这样的情况不多,对她的影响应该很小。在她出世之前,就在思考引导她阅读。她周岁抓周,抓的第一件东西是书。给她买了很多绘本,还是要绞尽脑汁引导她爱上阅读吧,而不是电子产品。不过,她现在十七个月,急不得。这样的话,又违背的卢梭的“自然”观。
2019年8月14日星期三
第六天 第六章一览无余的媒介
电视及其不良影响:任何主题都能、都应该在电视上“处理”,对于内容,电视似乎不做选择,当然这种说法不一定完全准确;电视把文化弄得支离破碎,就是说碎片化,而且把本来隐秘的都在电视上“示众”,消解了“秘密”;不区分观众;电视提供新鲜事,对观众有诱惑性,就是所谓的上瘾;电视没有物质、经济、认知和现象力上的约束,向儿童敞开了成人世界的秘密,让儿童提前接触,对儿童的心理和认知产生不良影响。
影响有很多:羞耻的观念被冲淡,不再神秘。比如性,以前带初三,很多男孩子私藏的手机里都有很多黄色视频。接触或许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是儿童自制力差,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原始冲动,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电子媒介,使得信息无法控制,儿童很轻易地得到他想知道的信息,尤其会接触到成人世界的信息,对他们的心灵产生不良的冲击。作者提到,儿童通过电视看到成人世界的无能、竞争、担忧,甚至是死亡,他们通过电子媒介对成人世界了解过多,意味着他们已经变成成人或至少像成人一样。现在的儿童普遍早熟,原因或许就在这里。
为什么全世界范围内都强调儿童要读童话,因为童话是以儿童容易接受的方式揭露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邪恶,并且融会贯通,使儿童的心灵不会受伤。童话通过成人有选择的创造,用讲故事的方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环境,与儿童的成长的匹配的。但是电视呢,大多节目属于成人世界,但是儿童会猝不及防得看到,目睹了成人世界,对他们的冲击可想而知。童话的结尾永远都是——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为什么呢?
2019年8月14日星期三
第七天 第七章:成人化的儿童
承前几章的观点,电子信息环境使儿童消逝。
成人化的儿童: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征上跟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
如何发生?“由于人类生长所依赖的符号世界在形式和内容上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尤其不要求儿童和成人的情感有任何的区别,这样人生的两个阶段不可避免地合二为一了。”
为什么发生?电视彻底改变了政治信息的符号形式。电视重新定义了“正确的政治判断”,它把政治判断从一个逻辑判断转变成了一个审美判断,识字的十岁孩子与五十多岁的人,判断没有明显区分。
作者在本章重点谈了电视节目对儿童消逝——即儿童的成人化的影响。电视新闻节目的主题通过多种形式开发出来,包括美感——主持人漂亮,速度——“故事”紧凑、观众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不连续性——播出的事件支离破碎,事件之间没有关系,种种情况使人们的理智和情感变得迟钝。
电视新闻节目的本质是“一个节目是一种娱乐,一个虚假和幻想的世界,经小心筹划后拼接在一起以期产生一系列具体的效果”。
作者提到,“大多数重要的电视商业广告采用宗教寓言的形式,以一个清楚表达的神学思想为中心”。有一定道理,但也不尽然。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模糊了成年和童年之间的界限”“电视广告神学中不含有任何复杂的、需要花费很多精力的东西,它不会使人产生对人类生存本质这样深奥的思考,接受这种神学的成年人跟儿童别无二致”。
电视迫使成人把孩子式即刻满足的需要和对后果漠不关心的接收方式视为正常。我们这样,我理解是没有思维的触动。“电视往往是一个孤独的体验,不需要遵守任何公共行为的规则,它甚至不要求你专心致志……”“电视以视觉形象的形式而不是语言,来表达不多数的内容”它使用叙事的模式,就是讲故事的方式,“供人娱乐”的能力几乎用之不竭,“只维持了最一般的智力水准”。叙事时代,即娱乐时代,很想立刻就看看作者在《娱乐至死》中如何评论。
娱乐时代,其一,电视把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变成了娱乐的形式,使文化向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其二,电视事业是娱乐、表演,它抛弃抽象,把一切都具体化。
今天的电视对孩子的消极影响远甚于作者写此书时,但是家长阻隔不了孩子与电视、网络的接触,还是得有效疏导、指导、引导才是。
2019年8月16日星期五
第八天 第八章:正在消失的儿童
本章作者意在证明新媒体正将童年的概念一步步地驱逐出去。
媒体自身的证据,因为它们不仅从形式和背景上积极铲除童年的概念,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降级的趋势。比如成人和儿童在趣味和风格上越来越融合一气,如酗酒、性行为、抽烟等等。童年与成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作者提出女孩青春期时间的提前,美国家庭变小,都是有力的佐证。
儿童已经基本上从媒体、尤其是电视上消失了。这是可怕的现象,却越来越普遍,人们也越来越习以为常。看看我们的电视节目,除了央视少儿台和地方的漫画频道,有多少儿童的电视台和节目。即便有,也是低龄儿童看的。更可怕的是,家长带着孩子看成人节目,家长还不自知成人节目对孩子的危害。
在电视广告、电影、文学中也没有严格区分儿童与成人。“我们正在驱逐200年来以年轻人作为孩子的形象,而代之以年轻人作为成人的意象”,这也不是危言耸听。
“电视试图反映普遍的价值和风格……儿童的价值和风格以及成人的价值和风格往往融合为一体。”“电视上最常用的成人模型其实是个儿童模型。”,比如儿童的服装与游戏,儿童的服装有着越来越多的成人元素,很多游戏强调十二岁以上的玩家才能玩,但是看看王者荣耀,幼儿园学生、小学生、中学生、成人,都在玩。娱乐节目亦然,“儿童和成人在想法上也同样有日以融合的趋势”,以往是湖南台、浙江台等电视台的综艺节目,观众不仅仅是成人。作者说“娱乐儿童的节目如今也同样在娱乐成人”,的确如此。很多节目、电影的观众涉及到各个年龄层。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焦虑,如何给她创建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呢?
2019年8月16日星期五
第九天 第九章:六个问题
1、童年是被发现的,还是被发明的?
“童年的概念类似于语言学习,它具有自身的生物基础,但是,除非有社会环境的激发和培养,即社会需要它,它不可能出现。”“它需要等待我们的传播环境发生惊人的重组,才会坚定不移地重新出现。”
童年的出现,由儿童是否被分离决定。
2、童年的衰落预示着美国文化的普遍衰落吗?
科技对文化会产生什么影响呢?一些著作的出版有助于美国人停下脚步,认真思考一下未来,并向他们指出技术可以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本末倒置。美国如此,每国如此。
作者说,失去童年,并不等于我们要失去一切。的的确确,对当下的外在环境,不用悲观,反而要合理利用现代科技,使得它们成为孩子成长的帮手,而不是一味地否定,排斥。
3、道德多数组织和其他原教旨主义组织在保存童年方面究竟出了多少力?
作者肯定前者做出的积极的努力,虽然效果注定不会太理想。但是,“也许它可以减缓童年瓦解的脚步,这样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来调整,适应童年的消逝。”后者鼓励童年的消亡,接受一切现代的东西。
4、有没有一种传播技术具备某种潜能,足矣保持童年存在的需要?
电脑,因为为了设计电脑编程,人们必须掌握复杂的分析技能。年轻人的教育就变得非常重要年轻人与成人文化不同的想法得以保存。
5、有没有社会机构足够强大,并全心全意地抵制童年消亡的现象?
家庭和学校。但是形势都不乐观。
家庭的结构和权威受到严重的削弱——媒介已经削弱了家庭在塑造年轻人的价值观和情感发展上的作用。家长丧失了对抚养孩子的能力的信心,传统上以亲密、依赖和忠诚为特点的亲子关系丧失了。
学校的努力微不足道,但是学校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成为防止童年消逝的最后一道防线。
6、在抵制时下所发生的一切时,个人完全无能为力吗?
不是无能为力的,但是要付出代价。因为这意味着反叛本国文化,意味着把自己放在几乎与一切社会潮流相对立的地位,意味着耗费大量时间并且代价昂贵。但是这些都是值得的,“我们的文化会忘记它需要儿童的存在”“它已经快要忘记儿童需要童年”,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些坚持记住童年的人将完成一个崇高的使命”。
作者提到父母努力控制子女接触媒介的机会,一种做法是限制,一种做法是仔细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两种做法都需要父母付出太多太多,如何抉择决定了孩子的童年是否消逝。
2019年8月16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