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学习》笔记9:操作系统

2024-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1.磨课流程

课前磨:执教教师说教案,组内教师帮助评估和新问题,预估学生问题。

课堂磨:一磨,听课,摸清学生的真实问题,组内研讨,调整核心问题和问题系统;二磨,听课,判断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的障碍点,研讨教师如何如何引导学生消除障碍,引出学生追问;三磨,听课,聚焦学生追问后教师的应对处理,丫头学生追问后教师引导语评价的细节处理。

(这样的磨课,其实也可以分组观察,一次性聚焦三次磨课的研讨主题,通过多轮异构,三轮提升。)

2.课堂起点策略

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教师策略四条:

一是创设靶向情境,既要载以真实的任务,还要指向学科核心概念和学生关键能力。

二是建立安全心理。建立起独立思考、畅所欲言、互相鼓励、彼此尊重的互学共同体语课堂生态。

三是尝试对接转化,教师学会倾听,并引导学生聚焦核心问题。

四是注重长期培养。让学生逐步敢问,愿问,会问。

(第二条指向课堂文化的打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第四条指向学生观,要能够耐心等待学生经历问题化学习能力的发展过程。第一条指向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第三条指向教师的课堂应对能力,这些能力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历练。)

3.聚焦核心问题策略

策略一:遵循三位一体原则——对接学生的内心冲动与学科核心问题。

策略二:基于真实任务——让学习有个人的意义。

策略三:提升调整空间,让那个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

策略四:抓住主要矛盾,统领课堂的主线索。

(这四条策略仍然只是方向,让我去操作,还是一头雾水。怎么对接学生的内心冲动,那就得足够了解儿童,要足够地了解儿童,必须要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内心冲动的底层逻辑。要对接学科核心问题,就需要反复研读课标,研讨对课标的转换,研读教材,找到核心素养的落脚点等等。不同学科,设置的真实任务肯定不同。那么真实任务设置有哪些底层逻辑?是否可以组织哥哥学科的老师一起,研读教材后,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开发出真实任务资源库,供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参考借鉴使用?提升调整空间和抓主线索,既指向了教学设计的专业性,也指向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机智,也非一时半会可以练就的本领。)

4.合作活动策略

策略一:建立常态化小组。

策略二:匹配合作任务。

策略三:实施合作评价

策略四:依托任务单。

(前三条策略,是所有小学学习,或者说合作学习的常规策略。每一条策略都需要有一个专门时间的训练,而且要做得很细致,最后形成习惯。第四条仍然是教学设计中要解决的问题,设置什么任务,给出哪些支架,都可以提前预设,现场考验老师实施时对学习支架的灵活使用。)

5.互动追问策略

策略一:提供追问视角

策略二:采用推拉引导技术。

策略三:注重长期培养。

(第三条不是策略,是第一第二条策略的条件。这两条策略其实就是教会孩子在提问的基础上学会倾听回应与追问。)

6.问题系统的建构策略

策略一:追问建构路径。

策略二:凸显学科思维。

策略三:关注多元建构。

(这又是三条方向性策略,具体操作需要细化很多东西。)

7.互动分享策略

策略一:多元主体分享

策略二:多元视角分析

策略三:生成提升认知

(关于这个主题,我们当年的研究有很多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与策略。如,怎么设定分享的主体?如何定中心发言人?如何运用轮流发言,如何分工,如何合作,发言的模版等等,只有在课堂里真正操作,才会知道这些策略的具体运用。)

8.课程视野下的实践策略

一是单元中观策略,二是学科连接策略,三是专题实践贯通策略。

(又是三个大而又大的方向性策略,需要在实践中做系统化研究,才能找到具体的实施策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