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出令自己满意的 不会后悔的选择
每当有一个新事物出现,一个新事件刷屏,
你能明显地感觉到,更多人的动机不是“好奇”,而是“恐慌”。
好奇的动机,是了解,是发现,是探寻。
是这件事真有意思,那件事真是好玩。
恐慌的动机,是寻宝,是投机,是赌博。
是这件事我要赚钱,那件事我要成功。
然后,大家纷纷“下场”,然后又很快一地鸡毛“离场”。
这种“恐慌”,都是对于不确定的恐惧。
如果我没有做选择,我连机会都没有。
但是,在FOMO之后,人们又往往会陷入更深的焦虑:
FOBO——Fear of Better Option。
如果我做错了选择,怎么办?
是不是还有更好的机会?
然后,就会一直原地转圈,一直焦虑地转圈。
结果就是: 怎么办?我还有机会吗?
如果这样想,一个人的恐惧和焦虑,就无穷无尽了。
很痛苦的。
这是一种“病”。
“病”的症结,是总想要抓住什么,做出一个完美的选择。
完美的决策,需要充分的信息环境,需要极高的认知水平和决策模型。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大多数情况下,信息是不完备的,人是有限理性的。
完美很难,合适就行。
有一个能令自己“满意”的决策,就应该谢天谢地了。
怎样做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不会后悔的选择?
1、先定下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2、考察评估手头上可选的方案
3、如果可选的方案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就立马决定 用这样的办法,快速决策。
最后的选择,不会太离谱的。
如果你还是觉得担心,不够精准,
那么还有另一个更简单,也许还更有效的方法:
37%原则。
什么意思?
《指导生活的算法》的作者布莱恩·克里斯汀和汤姆·格里菲斯说过:
你只要把决策,分为两段就行。
第一段的37%,用于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第二段的63%,选择满足“最基本的满意标准”的第一个方案。
也就是,前37%的时间,你可以尽情地去找机会。
后63%时间,就不要错过了。
比如说,婚姻。
你打算在19-40岁之间,也就是用21年来寻找理想的人生伴侣。
你可以用37%的时间,也就是7.77年来交往不同的人。
到19+7.77=26.77岁时,坐下来,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从这天起,当你遇到第一个符合这个标准的人,就和这个人在一起吧。
比如说,招聘。
在你面前,一共有100份简历。
前37个人,只面试,不录聘。
用来确定“最基本的满意标准”。
从第38个人开始,只要达到了你的基本要求,就立刻让那个人来上班。
不要再去想:说不定有更好的。
比如说,创业。
假如你想用10年的时间,选择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
前面3.7年,你可以大量的考察,学习,尝试,
评估自己的能力,和可能的创业领域。
后面6.3年,当有符合自己的创业方向,
就扎下去,闭着眼睛大胆往前走吧。
剩下的其他东西,就和你无关了。
这就是我们说的,战略定力。
当有这样的定力,也就不再会恐慌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