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传习录》20-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书上的字都认识却读不懂
文/罗文念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得去。只是他为学虽极解得明晓,亦终身无得。须于心体上用功。凡明不得,行不去,须反在自心上体当,即可通。盖四书、五经不过说这心体,这心体即所谓‘道心’,体明即是道明,更无工。此是为学头脑处。”
“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传习录》
我读《传习录》20-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书上的字都认识却读不懂有一个叫陆澄的学生问王阳明先生:“读书的时候虽然书上面的字都认识,但却始终搞不清楚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遇到这种情况要怎么办?”
王阳明先生的回答发人深省,他说(大意):你们之所以读不懂书,主要是因为太执著于文字,喜欢搞训诂考据,不去体会文字背后的真意,紧紧的抓住指月的手指不放。这样读书,能得到多大的受用呢!还不如去学程朱的那一套,他们花样多,说起来也头头是道,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自圆其说。如果想要了解文字所承载的深意,得到真实的受用,必须转向内在,在心体上下功夫,只要多多体会,自然会融会贯通。
我读《传习录》20-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书上的字都认识却读不懂也许有人认为,读书是一种天分,有的人天生就不是那个料。拿起书来就要打瞌睡,或者即使勉强读了也不能真正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什么,等于白读。其实不然,人的先天资质或者说慧根固然有不同,但读书就如同吃饭穿衣一样,并非什么特殊的技能。只要认得字,愿意去读,虽然不一定能读懂,但肯定还是会有所收获的。
认识文字却读不懂,有三种情况:
一是基础太差,而所读的书又是深奥难懂的类型。比如没有唯识学基础的人直接去读《瑜伽师地论》和《解深密经》肯定是有难度的。
二是执著文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古时候书籍比较少,中国人读书,一般都是以四书五经为主,再熟读的情况下,如果再配合静坐之类的功夫,是可以很快融会贯通的。现在的资讯很发达,到处都是碎片化的信息,图书的种类非常多,应有尽有。如果读书没有主轴,又不懂得领会文字背后的内涵,就容易被那些扑面而来的杂乱的资讯给淹没了。
三是不在状态,做不到精神专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纳有心思读书,现代人虽然吃穿基本上都能解决,但压力却比以往的任何时代都大,想要静下心来好好的读一本书,实在是不容易。
文字是一种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我们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 一旦进入文字背后的世界,文字就可以放下了。
我读《传习录》20-为什么读书的时候书上的字都认识却读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