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心理偏见让我们无法客观解释伴侣的行为
心理偏见让我们无法客观解释伴侣的行为
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得了重感冒,在家卧床休息,而你的另一半一整天连短信电话都没一个,你会怎么想呢?是会觉得他很自私,一点都不关心你,还是会觉得他很体贴,怕打扰你休息呢?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解释伴侣行为的过程,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归因”,也就是“归结原因”。然而,不管我们怎么解释,都是主观的看法,既然如此,就免不了会有偏见。在亲密关系里,人们的归因至少存在两类普遍的偏见:自我服务偏差和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
先来说说自我服务偏差,它是说我们在归结原因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靠拢,好事的功劳都归自己,坏事的责任都推给别人。比如两口子吵架,往往都觉得是对方的错。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有自我保护的本能,另一方面也跟我们的归因模式有关。
-
归因模式也就是我们要说的第二类偏见——行动者-观察者效应,它是指行动者和观察者采用的逻辑不一样。当我们解释自身行为的时候,是作为行动者,能亲身感受到外部的压力,体会到它对自己行为的影响,所以更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为外部环境。但是在解释他人行为的时候,我们是作为观察者,那就很难做到将心比心,体会不到对方所面对的外部环境,所以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到他们本身。
那么,这两类偏见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来用一个例子分析:小明和小红是一对夫妻,有一天小明想吃胡萝卜,让小红下班的路上买一些回家,结果小红把这事忘了,两个人为此大吵一架。小明心里想:“小红对我太不上心了,特地叫她买胡萝卜还是记不住,真是太让人生气了!”而小红心里想:“小明脾气真是太暴躁了,我工作那么累,忘了也很正常吧?他明明可以下午打个电话提醒我一下,至于发这么大火吗?”你看,不论是小明还是小红,解释自己的行为都用的是外界原因,而解释对方的行为都用的是他本身的原因,再加上会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思考,导致谁都不肯让步。
除了偏见以外,还有一种情况会让我们误会另一半的行为,那就是沟通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