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札记|《学习之道》(第1、2章):学习之道,也就是思维训练之
今日,我开始阅读《学习之道》。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然而只有勤奋还是不够的。好的方法往往能令事半功倍。本书就是因应我在方法上精进的需求而进入我的视野的。
第一章《开启大门——每个人都能提升学习能力》,第二章《放松点——有时候太勤奋也是一种病》。单单通过两章的标题,我们也可以对主要内容猜出一二。一方面,我们要重启学习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用力过猛,而要张弛有度。
1. 形成学习的良性反馈
【原文】:“我将大把时间花在这门专长上,形成了良性循环——学得越好,就越喜欢学;而越喜欢学,就会在它上面花越多的时间。我的成功促成了练习欲望,练习回馈给我更多的成功。”
【启示】:为了形成这种学习上的良性循环,我们需要经常为自己创造“小小的成就感”,也就是说,“贪多嚼不烂”,切勿给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妄想一口气吃成胖子,就好像勉强自己一整天读完一本巨著。最好的办法是,用小步子策略奖励自己——每次进步一点点,然后为自己的进步而喜悦。这种成功感将会提升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从而促使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取得越来越多的学习成果。
比如说,我读书时不喜欢一天只读一本,从早到晚读一本书有时候会感到脑力疲劳。我选择一天同时读至少两三本书,每本只读几十页,有的书需要精读和做笔记,而有的书只作为消遣时的泛读。每一天我都记录自己的阅读成果,并为此感到心满意足。这样一来,只用十天左右的功夫,我就能同时读完两三本书。虽然不算多,但长年累月,也绝不算少。
2. 破除对数科学的认知偏见
【原文】:
1. “ 创造力的重要性,它不仅是艺术与文学的基础,更是数学和科学的基础。”
2. ” 如果你认为自己天生不是学数理的那块料(或者暂时还这么认为),那这儿有个惊喜:你的大脑生来就配备了非凡的心算能力。“
3. ” 我们对数理只是都有着天生的敏锐和直觉。想要学好,需要掌握的只是数理学科独有的语言和知识背景。“
4. “有的人是左脑主导的,有的人是右脑主导的”这种想法是绝对错误的。
【启示】:
对数理科学的偏见,可以说从女孩到男孩,许多人都不能避免。很多女生是在十来岁时开始产生”我不擅长数理化“这种偏见的。有些男生到了大学期间,发现所选专业很难学,便产生了”其实我根本不适合学理工科“的挫败感。
这种偏见,一方面来自于我们不了解我们先天具有的潜能,第二方面来自于我们的学校教育容易压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第三方面来自于人们惯常认为的“我比较感性,适合学文”或“我比较理性,适合学理”的思维限制。
如果希望重新点燃对数科学的兴趣、希望重新迈入数科学的大门,我们需要在轻松的心情下、借助数理学科“独特的语言和知识背景”重新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3. 预习什么?
【原文】:
1. “在你初读一本书的某个章节或某个部分,而且其中内容涉及数学或科学概念时,先宏观浏览一遍会比较好。不只是看表、看公式或图片,还有小节标题、总结,甚至如果章节末尾有思考问题,最好也看看。”
2. “ 用一两分钟预先翻阅,再开始深度阅读,会对思维的组织产生多大的帮助。你正在创造小小的神经挂钩,把思维挂靠上去,这会使把握概念变得更加轻松。”
【启示】:
回顾我的学生时代,大家在学习中很不注重预习。大多数老师和同学都认为只要把作业做完就可以了。至于预习作业,几乎从来没有检查过。因此,也就鲜有人认真完成。
但是,我发现凡是学习顶尖的同学,总是在学期刚开始发下新书后,就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书看过一遍。整个学期,他们的学习似乎都非常轻松。
现在想来,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在大脑中更好地建立“学习网络”,所有相关的内容将会更轻松地被挂靠到这个网络上,从而形成比其他学生更强大复杂的认知网络。如果把它比成地图,那么他们的地图将更加立体丰富,学习吃力的同学构建的学科地图将更加单薄无味。
除了概览全书,每一次学习前,确定好学习内容,提前花少量时间加以预习——预习的目的完全掌握细节,而是要明了重点和脉络,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粗略的“网络”或“地图”,以便将来在深入学习时能对这张“网络”或“地图”进行更仔细的构绘。
4. 两种思考模式: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
【原文概括】
1. 专注模式:注意力高度集中于已在脑中形成紧密联系的事物上。
启用场景:已掌握的基础概念对你而言既熟悉又轻松。
2. 发散模式:更加放松,让大脑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就像“广角光源”。
启用场景:想要理解新事物时。
3. “如果你观察鸟类,就会发现,它们先啄一下,然后停下来四处张望——看上去就像是在不停地在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之间切换。”
【启示】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学习新事物时,我们的大脑可能过面临着一种压力:这是我们不熟悉的内容,因此需要倾注格外多的认知资源。这样无形中会产生一种疲惫感。
这就是为什么,学习一门自己不擅长的学科时,我们付出的努力常因畏难情绪而收效甚微。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不正确地开启了“专注模式”。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大脑也会产生好奇心: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于新事物的好奇心。只要在轻松的心情下,这种好奇心才能保持下去,并推动着一个人进一步在愉悦中探索。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理解新事物,就要切换到心态轻松的“发散模式”上去。
5. 学习宜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原文】“学数学和科学的学生常犯的一个显著错误:还没学会走就开始跑。换句话说,他们没读教材,没上课,没看在线课程,甚至都没问过那些会的人,就开始盲目地做作业了。”
【启示】
学习一门新学科,就像开始做任何一件事一样,起初可能凭着一股子兴趣就开始了,靠兴趣支撑或许走得很快,但未必走得很远。想要走得长远,就不能只靠最初的兴趣原动力,还要借助“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经营之道,避免轻狂躁动。
像书中所提到的不认真读教材、不好好上课、不借助形象化的视频讲解,就想要学好抽象艰深的数学和科学,是很不容易的。抽象的背后,需要借助丰富的形象化手段,需要把自己融入到相应的知识大背景里浸入式体会。
6. 思维的定式效应
【原文】:”在这种效应里,你脑海中已有的,或是最初的想法,会阻碍你产生更好的想法或答案。“
【启示】:
我想,思维定式效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了专注模式的影响。因为我们在使用专注模式时,会循着自己熟悉的解题方法、思考方式去解决问题。
然而,有时候,我们越是苦思冥想,就越是仿佛钻进了死胡同。这时,我们需要做的是让自己放松下来,切换到发散思维模式去解决问题。
我尝试了书中一个配套小练习,深刻体验到了打破思维定式、从专注思维切换到发散思维后”豁然开朗“的感受。
第1、2章内容的重点可以用作者的一句话总结:“想要学习数学和科学,而且保持创造力,两种思维模式都会被用到,对它们的强化训练缺一不可。”
看来学习数科学之道,也就是思维训练之道。